據有關部門介紹,自今年12月1日起,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黑山、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列入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國家名單。
上述國家公民,憑本人有效國際旅行證件和72小時內已確定日期及座位的聯程機票或者相關證明,過境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空港口岸前往第三國(地區),可免辦簽證在規定區域內停留不超過72小時。
截至目前,共51個國家旅客可申請72小時免簽過境,他們分別是:
歐洲申根簽證協議國家24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荷蘭、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
歐洲其他國家共13個,包括俄羅斯、英國、愛爾蘭、塞浦路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
美洲國家共6個,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
大洋洲國家共2個,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
亞洲國家共6個,包括韓國、日本、新加坡、文萊、阿聯酋、卡塔爾。
相關資訊
72小時過境免簽緣何少人問津?
今年1月1日,首都機場成為國內首家具備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資格的機場,原本希望借此每年吸引來京旅游的外國人能夠在10萬—20萬人次左右,但十個月僅來了萬余人。作為旅客吞吐量全球第二的機場,僅2013年前9個月,首都機場累計旅客吞吐量就達到6312.6萬人次。 1萬人次的過境免簽游客數與之相比,近乎九牛一毛。
在政策執行之前,相關主管部門曾對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寄予厚望,認為伴隨著新政實施,北京的酒店、老字號產品、餐飲等旅游消費行業都將迎來新的增長點。然而,一年過去,過境免簽政策不僅沒有吸引外國游客的目光,其產生的刺激入境游發展的效果也極為有限。
原來,當國內媒體大肆宣傳北京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之時,真正享受這一政策的外國人卻并未知曉。北京曾在政策開放之初走出國門做旅游推介,但持續性不強,于是海外推廣的第一重擔就落在了航空公司身上。然而,對于絕大多數航空公司而言,卻無非是在已經實施了這項政策的新加坡、香港和首爾等城市的基礎上多了一個選項而已。
其次,對于出境游客來說,價格優惠的“免稅購物店”是吸引過境游客的重要手段之一。但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在北京實施近一年后,市內免稅店這一構想仍沒有得以實現。
更為現實的是,首都機場目前對于國際中轉航線還無法實現“行李直掛”。(所謂的“行李直掛”,是指經機場中轉至其他城市的旅客,只需在始發站一次辦理行李托運手續,即可將行李直接托運至終點站。)這就意味著,即使外國游客選擇在北京做短暫停留,也必須得拖著箱子逛北京。
由此可見,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制定的初衷雖好,但在實際運行中確有其問題,與旅客的實際需求還有差距。而要讓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真正帶動北京旅游,還需要諸多細節的完善。比如,72小時過境免簽的游客可在出行前就提前了解到相應的政策細節以及旅游線路推薦;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偏好,旅游購物機構也可設計差異化的消費指南。而隨著過境、入境游客的增多,未來在旺季景區開設商旅綠色通道、在核心地段設立旅游咨詢機構和外匯兌換服務臺,盡快落實市內免稅店建設,機場酒店和旅行社還可達成合作實現在候機大廳及酒店大堂報名短途游……也許,基于行業規范和注重細節的“綜合性一站式服務”才是這一政策產生積極效應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