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檔叫做《爸爸去哪兒》的電視欄目在熒屏和網絡上異常火爆,成為很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在《爸爸去哪兒》獲得空前成功的同時,它還產生了一個附屬效應——極大帶動了欄目拍攝地的旅游宣傳。
《爸爸去哪兒》播出后使得參與明星身價倍增,同時受益的不僅是“父子兵”,還有欄目的拍攝地。依托于欄目強大的宣傳力和明星本身的號召力,各拍攝地景區紛紛搭上了“順風車”,很多平時名不見經傳的景區一時間名聲大噪。像北京靈水村就打出了“牽小Kimi牽過的羊”這樣的宣傳語以招徠游客。有網站還推出了“和林志穎一起暢游北京靈水村賞最美八景”的專題。據了解,節目播出后,申請到靈水村旅游的團隊暴增了近兩倍。
《爸爸去哪兒》總導演謝滌葵也坦承:“現在數不勝數的旅游景點的人聯系我們,邀請我們去。”可以說眾景區現在是抱錢求拍而不得。“很多旅游景區為了自我宣傳而挖空了心思卻收效甚微,而現在一檔普通的電視節目卻使得拍攝地景區名聲在外,這不是偶然,也不是無意而為之,而是另一種巧妙的宣傳策略。”青島海底世界營銷部門負責人閆政說。
《爸爸去哪兒》并沒有直接對景區進行宣傳,而是打的“親情牌”和“賣萌牌”。閆政將此稱之為“功夫在詩外”。通過資料查閱可知,《爸爸去哪兒》電視欄目并非國人原創,而是以原版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在把此模式照搬過來的同時,也一并拷貝了韓國電視節目成熟的商業性和可操作性。“韓國的娛樂業本來就比中國發達,表現在電視欄目上,其對于觀眾心理的抓取和把握要比一般國內電視欄目的策劃強一些。”濟南電視臺欄目策劃人苗魯光說。據苗魯光分析,明星本來就是吸引眼球的元素之一,而讓明星以父子或父女的形式出境,在節目中展示他們的“真性情”,是此欄目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真性情”這個詞,濟南國信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李圣娥則理解得更為透徹:“真性情其實就是親和力,它以感情渲染作為媒介,能夠迅速拉近游客和景區之間的心理距離。”李圣娥舉出了前段時間風靡國內的“大黃鴨”的例子,作為一件公共藝術品,漂浮在水面上的大黃鴨對于任何游客都沒有金錢和權力的界限,它形象溫柔親和,具有很強的治愈性,這正是它能夠在國內風靡的原因。而《爸爸去哪兒》這檔欄目亦是如此,它讓電視里的人物摘掉了“明星”的光環,像普通人一樣出現在鏡頭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經歷酸甜苦辣,這種形象親和力具有極強的感染性,迅速征服了廣大的電視觀眾。而觀眾們愛屋及烏,節目拍攝地的景區也受到了熱捧。
“好的旅游景區一定是溫柔的,具有親和力和感召力的,它有一種內在狀態在里面,絕不是冷冰冰的規劃和設計。”閆政如此判斷一個景區內在的“感覺”。在他看來,景區跟人一樣,作為一個整體,它也是有生命的,有一種態度蘊藏在里面。而這種態度決定了景區在運營上的成功與否。有親和力的,大家便會紛至沓來;若是相反,大家自然敬而遠之。
匯通古鎮文化旅游開發企劃部黃永祥則認為“親和力”體現的是一個景區管理人員的宣傳定位和用心程度。景區如何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如何做這種角色宣傳,自然就決定了景區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在“賺錢至上”和“為人民服務”中做出選擇。當然,“為人民服務”并不是說不以收益為目的,而是說要以什么樣的心態來迎合旅游市場的發展。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商業電視欄目并非完美,在細節方面還有待考究,這也能夠讓景區在自我塑造和定位中吸取經驗、舉一反三。李圣娥表示,相比于電視欄目來說,旅游景區更是一種讓游客親身體驗的真實場景,所以對細節方面的經營和打造一定要十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