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窯洞
一、歷史溯源
窯洞營造技藝是中國農耕文化發展中軌跡性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我國北方住宿文明的源頭,也是人與自然環境爭與合的歷史見證。然而,受現代居住文化的沖擊,獨具特色的窯洞民居文化已處于瀕危狀態,窯洞營造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和營造技藝已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二、技藝特點
窯洞營造簡單,省工省料,無須磚瓦,多在塬邊、溝邊及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謂是最省錢、最省地、最環保的民居建筑形式,隴東居民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主要居住形式也是窯洞。營造窯洞在當時也算是一種副業,干這一行的通常稱之為“窯匠”。
“窯匠”所干的活主要為掘崖面、挖窯、箍窯等,崖面通常為10米-20米左右,將崖面掘好后可處理成水波浪、一镢倒、亂镢子等多種紋樣,窯洞挖好毛筒子后,定線剔削、砌窯肩,土質不好的崖面所挖的窯洞還需要箍,窯洞開一門一窗和一高窗,門窗和高窗便于上下空氣對流和采光,也可隨時關閉保暖。“窯匠”在剔削時將窯頂削成內低外高狀,可使窯內的煙霧能很快從高窗排出。技藝全面的“窯匠”還砌火炕、砌灶臺、挖煙囪等。火炕是窯洞民居的一大特色,住人窯洞必有火炕,而不設床,技藝好的匠人砌的火炕、灶臺,燒的過程中出煙利、不打倒煙,而且省柴,熱量利用率也高。現在的隴東居民在修建房屋住宅時,也有將廚房都做成箍窯的,其原因就是因為窯洞具有保溫隔熱性能,冬暖夏涼,可使廚房內的水缸等生活用具在冬天不會被凍破。可以看出,窯洞及其營造技藝在隴東居民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文化標簽
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蓋起了磚瓦房,搬出了窯洞,只有為數不多的老人還堅守在窯洞中,窯洞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亡,若再不加以關注和保護,也許再過五年、十年,它就會消失殆盡。2006年,窯洞營造技藝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