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歷史、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讓哈爾濱這座城市有著獨特的美,盤點哈爾濱三大特色十足的民居,一起漫步其中品味藝術的神奇。
南崗區展覽館
哈爾濱百年黃房子
哈爾濱的鐵路正式開工修筑的年份是1898年,修建的最初地點在如今的香坊火車站。當時的中東鐵路管理機構在香坊區一帶建設鐵路的同時,選擇了南崗區,即原來的秦家崗作為管理機構的落腳點。從1898年開始,由首任工程師列夫捷耶夫主持,擬建地區被稱為“新城子”,在花園街附近,由大直街、木介街、海關街、紅軍街、耀景街等街路圍合形成四個街區,俗稱的“黃房子”是當時“新城子”鐵路員工住宅的一部分,是當時哈爾濱在最繁華地帶建設的中東鐵路俄羅斯社區。花園街“黃房子”是哈爾濱市現存唯一保持哈市開埠時期新城住宅區基本原貌的地區,也是現存唯一一處保存較為完整、面積最大的俄式居住建筑群——內有遼沈戰役指揮所所在地等10余處歷史遺址、68棟俄式保護建筑,它們全部被納入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聯發街1號的哈爾濱一類保護建筑、原中東鐵路管理局副局長官邸經過維修后,這座有著106年歷史和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的建筑珍品華麗轉身為南崗區展覽館,并對外開放。
中華巴洛克建筑
哈爾濱道外中華巴洛克建筑
哈爾濱老道外是哈爾濱的發源地,百年前的哈埠只有東西兩區,東區是道里的三十六棚,西區便是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建筑區。西起景陽街、東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勛街的這片面積53.11公頃的街區,已被劃定為“哈爾濱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在街區上沿街而立的斑駁的巴洛克風格建筑身后,是257個中國傳統院落,這就是目前全國保留面積最大的“中華巴洛克”建筑街區。
“中華巴洛克”建筑其實就是“中國式西洋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據史料記載,20世紀初,一批精明干練、有頭腦、有膽識的民族工商業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開商鋪、辦實業,在道外的腹地置地蓋房。蓋樓時那些中國工匠紛紛效仿道里、南崗的“洋房”,采用中國的建筑手法,清水磚墻,白灰勾縫,磚木結構,雕花圍檐,建造成了典型的中式“小洋樓”——歐式立面、中式院落。
這些并不全是出于建筑師之手、而是出自中國工匠之技的沿街建筑,外墻的立面風格上,極盡了巴洛克的建設之風,而裝飾和雕花的紋樣卻全部取材于中國傳統民俗,用蝙蝠、牡丹、如意和銅錢等民間文化元素,傳達出中國的福、祿、吉祥之意。進到這酷似歐式樓宇的庭院里,院子的內部空間卻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而且是雙層、或者三層的四合院,這種院落就是老哈爾濱人所稱的“圈樓”。“圈樓”里有天橋、天井和回廊,四面圍合,只有靠街的一面開有通街之門。每一個院落的外墻高,單面坡,此風格傳達著中國民居民俗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用意。這種令人驚奇的樓外院內的“表里不一”,卻出乎預料地完美契合,這不僅是哈爾濱的一道特色風景,在全國也是鮮見的。
地址:道外區南起南勛街豐潤街,北至升平街地靈街浴海街,西起景陽街,東至十道街。
交通:公交1、12、76、109路到靖宇大街下。
看點:中華巴洛克是一種頗為奇特的建筑現象,外表看來明明是一棟西式建筑,走進去后才發覺自己正置身于傳統的四合院。當民族工商業在哈爾濱逐漸興起,這些薈萃東西文化的老建筑就陸續出現在靖宇街、頭道街、二道街一帶的繁華商區。
蕭紅故居
哈爾濱呼蘭蕭紅故居
蕭紅是中國30年代著名女作家,有代表作《呼蘭河傳》。蕭紅故居,坐落在呼蘭縣城南二道街204號,始建于1908年。蕭紅故居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蕭紅故居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出生地,現辟為蕭紅紀念館,1986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清末傳統八旗式住宅,青磚青瓦,土木建造,修復后的蕭紅故居青磚院墻,院門面東而開,正門門楣上懸“蕭紅故居”橫匾,乃陳雷題寫,院內五間正房,東西間陳列蕭紅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西兩間屋展出蕭紅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題詞、信函,迎門堂屋擺放著蕭紅故居原貌沙盤,院內有一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后花園西側有碾房一座。共32間。
蕭紅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鄉村建筑。蕭紅故居保留著滿族民居建筑的風格,在結構上是五檁五鳩,軟山、明柁、半明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