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城墻雖已斷斷續續,很不完整,但仍是我國目前留存規模最大的都城城墻。明萬歷年間,大學問家顧起元對此稱之“高堅甲于海內”;十六世紀中葉,曾先后3次抵達南京的意大利人利瑪竇說“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然而,這座城市和她的十里城墻,也留下大量迄今難解的千古謎團?!?/p>
城墻長長長幾許
南京城墻原始長度究竟多少?600年來僅官方公布的不同數據,就達10余種之多。
1373年6月21日,當年皇家檔案中記載的南京城墻長度是“周一萬七百三十四丈二尺”,折合今制為34.349公里,這是南京城墻長度最早的記載。但1386年12月22日,朱元璋又下令改筑“后湖城”,長度發生了變化,檔案里卻沒有進一步的詳實記載。1516年,陳沂在《金陵古今圖考》里,稱其“周九十六里”,明萬歷本《大明會典》也沿用此說。對這個長度,先后來過南京3次的利瑪竇最先對城墻長度表示懷疑,他認為:“很難確定這重城墻的全長?!庇谑?他用了當時南京人對他說的一個故事,來表述其長度:“兩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
直到清初,顧炎武轉引提督劉良佐統計的數據,稱其長度為“五十七里五分”。這個長度,在清代很長時間里為地方官員所用,但在另一些文獻中,長度還有不同的說法。到了民國時期,隨著近代測繪技術的推廣和運用,南京(景區詳情)城墻在不同的文獻中,長度也不一致。1945年,以航空測量攝影校正過的美國軍用地圖供應處的南京地圖,所提供的數據為“39.500碼,即23.2英里左右(約70里)”。民國年間的《中國經濟志》稱:南京(景區詳情)城墻“長約34.23公里”。南京著名文博專家朱亻契先生稱其“舊說長96里,實測長66.8里”。總之,南京(景區詳情)城墻的長度始終是筆“糊涂賬”。
1954年,南京拆城前測量的數據是:周長為34.36公里,若加上城門的甕城、臺城等段,全長為37.14公里。但是,經過4年大規模拆城后,當年市建委統計的城墻周長則為33.676公里。這個數據遂沿用至今。但多年來,因這個數據獲取是在拆城以后,故其科學性始終受到學界的一些質疑。如今一些拆掉的城墻地段變化很大,如再想得到更科學的長度,恐怕很難了。
城磚數量有幾多
最近一本新書稱:南京城墻“耗磚總數達4億塊”。要想統計南京城墻磚的“確定”數量,有幾個基本概念必須考慮。其一,要知道城墻用磚的總長度。南京城墻,即便以尚待考證的“33.676公里”計算,加上宮城、皇城和外郭,有些地段城墻不用磚,而是用條石,外郭許多地段根本就沒有用磚,俗稱“土城頭”或“土城墻”,因此,用磚的總長度是難以確定的;其二,要了解不同地段墻體的高度和厚度?,F存南京城墻的高度和厚度并不統一,有時在同一地段,厚薄相差竟達一倍,高度相差也有數米之多,特別是所謂的“包山墻”,有的僅厚一皮磚,里面就是山體部分,故無法用一種統一的標準來確定高度和厚度;其三,要區分墻體內的不同填充物。有的地段城墻從里到外都是城磚,有的地段里面是碎石或碎磚,還有的地段里面是夯土層,等等。
朱元璋沒有給后人留下耗費城磚的確定數字,目前在各地縣志中,也未發現當年朝廷向各地方政府征派城磚數量的記載。以明初單塊城磚尺寸(約數)40×20×10(厘米)計算,城墻砌體每立方米約88塊城磚。但是,僅依靠這點材料,在城墻長度、高度、厚度以及墻體內部不確定的諸多因素下,是無法計算出南京城墻全部用磚的數量的。如果用“上億”或“數億”這樣的概數來進行表述,可能相對更科學些。
塊塊城磚何地來
幾乎所有外地游客在參觀南京城墻后,都會對城磚上的銘文留下深刻印象。很長一段時間里,學界對城磚的來源有兩種觀點:其一,明初朝廷攤派各府、縣燒磚任務后,由當地組織民工攜帶糧草在南京燒造城磚;其二,就在城磚銘文上所記的各府、縣當地燒造,然后運來南京(景區詳情)。其實,南京城磚來源的復雜程度,超出了人們想象。
600年前,南京城磚的來源,如同設計圖紙、用工、耗資等一樣,在皇家檔案中沒有記載,這種“疏忽”,在西方一些國家幾乎是難以理解的。好在明代南京(景區詳情)城墻建造時,朝廷為確保城磚質量,下令制磚產地的負責官及地方組織和工匠、民夫們,均要在城磚上留下各府、州、縣及自己的姓名。近年來,根據地方磚的縣級標準,對應軍磚的衛所、鎮及朝廷工部磚等,發現城磚來源至少在200個以上。這個數據,仍然不是南京城墻磚全部來源的科學根據,因為還發現了許多沒有確切地名的磚,諸如僅有紀年的磚、符號刻畫磚、僅有一個字的磚等等。另外,由于當年拆城散失的磚、在現存城墻內部尚未發現的磚等,都還是個未知數。
如此眾多的城磚,其產地也很復雜。近年來,在長江中下游一些地區相繼發現了明初的磚窯及城磚,經考證都是明初為營造南京城墻所遺,地點大致有今天的安徽、江西、湖北和江蘇等省,這結束了學界關于城磚產地的爭論。但是,一些新的問題又隨之出現:在對一些磚窯發掘中,竟發現了其他鄰近縣的城磚磚文,說明當年燒造城磚,縣與縣之間有換工現象,并不能單純以磚文來確定其產地。筆者在城磚中還發現了一塊窯匠為“明州府”(今浙江寧波)的磚,如此看來,當年朝廷為造南京城征派城磚動用民工,其地域已超出了今天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起碼還有浙江。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城磚來源及產地可能還會得到補充,但由于許多未知的城磚產地將再也難以征集,南京城墻究竟使用了多少產地的磚,已成千古之謎。
孰是孰非糯米汁
在解放門8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大門,登上城磚砌筑的上城步道,就能看見在一段古老城墻前鑲嵌在木樁上的一塊黝黑色大理石,上面鐫刻了“漿固明城”四字。這“漿”究竟是糯米汁還是其它什么材料?
民間傳說南京城墻城磚是用糯米汁粘合的,但對此說法正史不載,野史無記。筆者在馬生龍的《鳳凰臺記事》中查到有關這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錮其外……(朱元璋)任意指一處擊視,皆純白色……”其中“秫粥”,是指一種粘高粱熬成的稀飯,也未提到糯米汁。建造南京城墻究竟有沒有使用糯米,也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興趣,他們采用各種方法,尋覓破譯“密碼”的鎖鑰:有的試圖從古人筆記中尋覓蛛絲馬跡,有的試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光譜分析,還有許多外國人也在關注南京城墻的粘合材料,甚至想取其一塊帶到國外研究。
建造南京城墻是否采用了糯米汁?否定者引用了明初一段歷史:朱元璋在公元1366年9月5日下令大規模興建南京城垣,可在同年4月9日,他就下達了轄區內當年禁種糯米,“以塞造酒之源”,即不讓民間用糯米造酒。同時,元末明初10余年的兵燹馬亂,抽調大批健壯民夫充軍或赴京營建,全國哪有巨量糯米匯集到南京(景區詳情),以供筑城之用?
而肯定者也引用了這段歷史:朱元璋禁種糯米的記載,與南京城墻大規模的建造“恰巧”發生在同一年,而“禁種糯米”僅限當年,以后的整個洪武年間再也不見禁種糯米的記載;朱元璋禁種糯米,為的是“塞造酒之源”,但造酒之源絕非糯米一種,為什么對能造酒的其它糧食如麥子、稻谷、高粱、地瓜等不禁,獨對糯米下了禁種令?朱元璋的禁種糯米令,是在全國尚未統一時提出的,對后來占領地的糯米以及各地造酒庫存的糯米如何處置?禁種糯米令頒布后現存的糯米是造城用了,還是給人吃了?
就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際,今年初,西安一家報紙的一則消息,引起許多學者的重視。文章說:最近,西安文物工作者對西安古城墻城磚的粘合物進行科學鑒定分析,認定并證實了“灰縫有糯米成分”。由于目前的西安城墻與南京城墻同為明初所建,因此,將南京(景區詳情)城墻的粘合材料與西安這項成果進行分析對比,可能是一把破解千古之謎的鑰匙。
孰優孰劣話甕城
甕城,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城池爭奪戰的實踐產物。筑造于公元1386年的南京通濟、聚寶、三山等城門,其甕城一反中國古代將甕城設置城門外的常規,把部分甕城設置于城門內側,形成了中國古代甕城中十分罕見的新形制,也為我們留下了難解之謎。
在我國古代城垣建造史上,城門的構造十分重要,它既是平時的交通要道,又是戰時的攻防要塞。而后者對建造者來說,考慮的因素往往要超過前者。中國的城池建造史達千余年,經過無數次戰爭的考驗,建造者在城門外筑以小城,多為半圓形,形成相對獨立而自身完備的戰略要塞,其形狀似古代生活用品中的“甕”,稱之“甕城”,對這種城門,人們現在稱它為“外甕城”,如南京現存的和平門外甕城。而南京城垣出現了在城門內構造的小城,人們稱它為“內甕城”。
明代南京城垣的內甕城,目前保留完整的是中華門內甕城,也是當年朱元璋的得意之作。該城門的內甕城最為雄偉,整個內甕城東西寬128米,南北長129米,占地面積達16512平方米,城墻最高處為21.45米。它的南邊是寬達120米的外秦淮河,為護城河,北邊是28米寬的內秦淮河,為內塹。甕城內外建有甕洞(俗稱藏兵洞)27個,可以儲備戰備物資和躲藏士兵,據說,在沒有任何外來糧草的情況下,藏兵洞可藏兵3000人,守城可達1月之久。
朱元璋為什么在南京要建內甕城呢?它的實戰防御功能與外甕城相比,究竟誰的作用更大呢?如果說南京的內甕城要比外甕城更具防御功能,為什么后來的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城時,將內城的9個城門和外城的7個城門的甕城,均筑成外甕城呢?為什么清代在南京增筑朝陽門(即中山門原址)甕城時,反而筑了外甕城呢?這無疑也是個待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