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水村三面環山,山巒疊翠。整個村落巷道縱橫,屋宇疊重,錯落有致。老屋深院、寺廟戲臺、古樹名木,見證著其久遠的歷史。靈水村現遺有的大量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民居,最早的可追溯到金元時古居。這些古居大多為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三合院。大門的磚雕、石雕門樓,院內的木雕紙糊門窗,都雕刻細致,藝術精湛。有的古民居雖已是殘垣斷壁,但更有遠古之感。
靈水村的“靈芝古柏”
靈水村村口大道北還有古過街樓遺址,過去是進村之道,現已復修一新成為一景。在靈水村龍王廟山門的墻上,鑲嵌著一塊石刻文物,是清康熙年間的“三禁碑”。石刻為清康熙年間重修龍王廟和廟前“八角龍池”時刻立的。上面刻有村規民約的碑文:“池內三禁:兇潑投跳,愚頑攪混,兒童汗溺。池臺三禁:宰殺腥膻,飲畜作踐,漿衣洗菜”。“三禁碑”是北京地區最早保護水源的碑刻。
靈水村多有古廟遺址,是京郊村落中廟宇最多的村子。如南海火龍王廟、文昌閣、五道廟、天仙圣母廟、玄帝廟、白衣庵、魁星樓,以及和泉水有關的靈泉禪寺、圣泉庵等。現在南海火龍王廟、靈泉禪寺、天仙圣母廟等還有殘址。尤以南海火龍王廟(下簡稱為龍王廟)最為著名,從現存的遺址可看出當年建筑的規模宏大。龍王廟始建于金代,廟前有一精美的大戲臺,分前后場。每逢年節廟會或求雨活動等,附近的鄉民都紛紛前來拜神求香。
京西靈水舉人村
靈水村以古老又多廟宇、古樹奇木多而馳名京西。最著名的是兩棵“古柏奇觀”樹上樹,它們都生長在龍王廟里。一棵是“柏抱榆”,一棵是“柏抱桑”,均有數百年樹齡,也是“靈水八景”中的兩景。在村北五道廟遺址的高臺上,凌空屹立著一棵巨大的遼代古柏,像巨大的靈芝生長在高臺上,村民們叫它“靈芝古柏”。是門頭溝區的“古柏之最”。
靈水村的古民居
在村東的靈泉禪寺遺址(現為靈水小學)內,有兩棵清代古銀杏。銀杏樹是雌雄異株,在雄樹上嫁接一雌枝,這枝還能掛果。現在這個雌枝生長旺盛,每年都果實累累。據市園林局的專家講,即使現在的技術也難這樣嫁接成活,這是一個奇跡。靈水村所以得名,是因過去曾有很多清泉,最多時達到七十二眼,故名“靈水”。村內的泉水中,尤以龍王廟前的“八角龍池”名氣最大,自古就為京西名泉。可惜此泉毀于“文革”。上述的“三禁碑”就是為“八角龍池”所立。
靈水村人杰地靈,據村里人講,明清兩代村中出過22名舉人,兩名進士和一些秀才,故稱“舉人村”。村里現還存有一些舉人故居。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匱乏,該村歷史上究竟有多少人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實難確知,但劉增廣確是靈水村清末的最后一位舉人,曾任山西左云縣、靜樂縣的知縣等職。其故居在村后街81號,為三進的大四合院。現院墻外掛有“劉舉人故居”的牌子。
在靈水村還有很多商號,過去有“八大堂”:三元堂、大清號、榮德泰、全義盛、全義號、永茂公、德茂堂、濟善堂。現在為發展旅游,有的旅游接待戶又恢復了原來的堂號。
Tips:
公交:從蘋果園或門頭溝河灘長途汽車站乘929路至桑峪路口,打車或沿鄉間公路步行5公里即到。
自駕:沿109國道西行,74.5公里處右轉,沿鄉間公路行駛5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