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漳浦縣偏僻的山區里,隱匿著一座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明代古城堡。據說,那是趙宋皇族后裔流落閩南后建造的“微縮版”都城。令人更為驚喜的是,古堡里至今還保留著皇家內府當年不為人知的風俗習慣……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皇族,但可以有永遠的趙家堡。
發現趙家堡:
700年前流落異鄉的皇族
1982年,當時福建省漳州市正著手申報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專家組在巡查漳浦縣湖西畬族鄉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被當地人稱為趙家堡的古城。那里不僅保存有結構完好的城池,而且城內的生活及防御功能齊全,協調而古樸的建筑風格在閩南當地十分少見。
這個發現讓專家學者們驚嘆,經過全面鑒定,確定出趙家堡的建造年代應該不晚于明代后期。這之后,一系列謎團開始相繼出現:城堡中生活的居民大多姓趙,自稱來自一個同姓同源的大家族,但是,趙家堡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個畬族鄉,而畬族的姓氏里并沒有趙姓,那么,一個漢姓家族何以會扎根在畬族人聚居的閩南地區呢?
逃亡到此的“皇族后裔”
經過多種分析和史料證明,最后揭開的謎底竟然是:這里的村民是700年前流落異鄉的皇族后裔。據當地居民介紹,趙家堡里留存著一本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趙氏家譜》。筆者翻開家譜,看見題名寫的是:“汴京國族——趙氏家譜”。
歷史上的汴京,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曾經作為宋朝的國都。這本家譜的序言作者的署名是:宋魏王十一世孫趙若和。根據史料記載,宋朝歷史上確有趙若和其人,封號是閩沖郡王,祖上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魏王趙匡美。那么,閩沖郡王趙若和的名字為什么會出現在趙家堡呢?
最后的大宋王城
趙氏家譜上是這樣記載的:公元1291年初,20萬宋軍遭元軍南北夾攻,丞相陸秀夫擔心皇帝被俘受辱,背著當時年僅9歲的少帝趙昺投海殉國。而在南宋滅亡之際,閩沖郡王趙若和駕船沖出重圍,幾經周折來到漳州,并從此隱居下來。族譜中,甚至還清楚地記錄了趙若和的逃亡路線:“不期年元兵且至,連日大戰,吾知勢已敗,與許達甫、黃侍臣等以十六舟奪港而出……予冒至浯嶼之東,船亦失其杠具,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鴻儒積美居焉……”為了躲避元兵的追殺,趙若和及其族人被迫隱姓埋名、流落異鄉,這一躲就是百年之久。直到元朝泯滅,明王朝崛起,隱姓埋名的趙氏后人才得以恢復原姓。而促成此事的,竟然是一件著名的通婚案件,史稱“黃氏同姓通婚案”。
趙家堡的建筑仿照汴京而建
資料記載,當時有個叫黃惠官的村民被告發與同姓通婚,按大明律例,同姓通婚有悖倫理,將被處以重刑。黃惠官的哥哥黃文官思索再三,最終將藏匿幾代的《趙氏家譜》呈上公堂,證明他們其實是宋朝皇族傳承的趙姓人。最終,朱元璋為保留趙家血脈,御筆一揮,不僅死罪全滅,還恩準了趙氏后人恢復原姓。
這個案子在當時引起社會上不小的轟動,一個滅國皇族竟然悄無聲息地跨越了元朝,又存在于大明王朝之中。自此,趙氏后人終于可以像正常家族一樣繁衍生息,為后來趙家堡的建造打下了基礎。
據《趙氏家譜》記載,到了明朝嘉靖年間,趙若和的第八世孫趙淑寬善于理財,為教授其子趙范請來名師。而后趙范于隆慶五年以二甲進士及第,先后任無為州知州、磁州知州、吏部員外郎、貴州青吏司郎中、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官職,漳浦趙氏家族從此開始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