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石璧。
鋸齒狀的大型建筑基址。
1月15日,青關山發掘出的大量象牙。
@華西都市報:
“‘亞’字形建筑基址里有象牙,有玉璧,還有石璧,看起來有點像是宮殿。”近日,三星堆發現“古蜀宮殿”的消息傳出,國內30多名考古專家齊聚三星堆。專家表示,“是不是宮殿不敢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里是都城的一部分。”
一處僅次于殷墟的大型單體建筑基址出現在三星堆,伴隨著象牙、玉璧和石璧的出現,考古人員震撼了、興奮了。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國內考古學界的聚焦。
昨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還有陜西和西藏的考古專家三十余人,齊聚三星堆,對這一發現進行“診斷”。
{專家云集}
神秘物件令人震撼
昨日清晨7點,天還沒有大亮,室外溫度很低。
老專家李伯謙緊了緊衣服,在薄霧中,走進三星堆遺址。
考古工作人員揭開幾處用白色塑料薄膜遮蓋的地方,一些白色的碎塊出現在眼前。
“就是象牙。”在仔細看了一陣后,李伯謙說。
石璧和玉璧及其碎片則散落在幾個夯土堆面上,“這些東西,做工比較精細了。”
令專家們不解的是,這些紅燒土建筑基址的墻基外側有一排密集分布的“鋸齒”狀“檐柱”。“這個建筑的級別應該屬于高等級建筑,但不像是宮殿,因為沒有活人居住的跡象。”王巍說。
“很震撼,很振奮,這是繼1986年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發現、發掘以來,收獲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站在此次考古勘探的現場,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考古學家林向感慨地說。
“象牙可能是祭祀時用進去的,但玉璧石璧,就不好解釋了。”林向說,“這個建筑基址的發現,更進一步佐證了當年我的提法,這里是古蜀的都城,是古蜀文明之源。”
霧氣中的三星堆遺址,有些飄渺和朦朧,給人更多的神秘感。
{建筑基址}
規模僅次于殷墟
“2012年12月16日,我們對青關山大型建筑基址群進行了清理,其中一處單體建筑基址,規模僅次于殷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雨介紹說,這是一座大型紅燒土建筑基址,平面大致呈長方形,呈西北—東南走向,與三星堆城址以及一、二號祭祀坑方向一致,長約55米、寬約15米,面積近900平方米,東西兩側似乎有門道,“初步推測,大約由6到8間正室組成,分為兩排,沿中間廊道對稱分布。”
“這也是南方地區首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單體建筑基址。”雷雨說,“即便它不是古蜀王國的宮殿,也是重大突破了。或許,離發現真正的宮殿也不遠了。”
據雷雨介紹,在10余處紅燒土墻基、“檐柱”和室內夯土地面有掩埋玉璧、石璧和象牙。
“青關山臺地很有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三星堆古城的核心區域之一。”雷雨說。
{重大突破}
確認兩道新的城墻
更具突破意義的是,專家在三星堆遺址北部初步確認了“倉包包城墻”和“北城墻”兩道新的三星堆時期夯土城墻,使得三星堆古城的城墻由原來的5段變成了7段,外廓城也由于“北城墻”而趨于完整。另外,在城址范圍內還發現多條古水道。
專家認為,這必將推動古城的營建過程、聚落布局研究,并推進對三星堆古城的人工水系及其與自然水系關系的認識。同時亦鞏固了三星堆遺址作為長江上游文明核心區域的地位。
那么,這個建筑基址到底是做什么用,它是孤立存在的,還是有關聯建筑的存在?
“城墻挖出來了,就像找到了包子的皮,但餡兒是什么,還不知道。或者有肉,或者是菜。”林向說,“幾千年的歷史都一層層地找出來了,更多的驚喜還在后面。”專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