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華夏文明“金三角”
在晉南豫西的黃河大拐彎處,可以發現一個以臨汾、運城、偃師為頂點的等邊三角形,自夏商周以來,這里就棲居著古老的華夏先民,堪稱中原古文明的“金三角”。
萬榮后土祠 襄汾丁村
10 月的臨汾盆地, 秋高氣爽,每條水泥小馬路上,都攤曬著金黃的玉米,一派豐收氣象,恰是到此旅行的好時節。可即便如此,萬榮縣汾陰后土祠也沒有人頭攢動的景象。上午10 點,村里的戲臺上唱著蒲州梆子,鑼鼓聲穿過秋風消散在汾河上,越發顯得靜謐。
汾陰后土祠位于汾河與黃河的交界處,別看外貌不起眼,這后土祠卻是華夏民族的“根祖之地”,第一個來此祭拜的人,就是我們的先祖黃帝。傳說黃帝戰勝了炎帝和蚩尤后,曾經來此掃土為壇,祭拜大地。漢武帝劉徹在此建起后土祠,后人又修建了秋風樓。登臨其上,看汾河匯入黃河,鴻雁南歸,草木枯榮。
既然已至后土祠,相距不遠且同樣大名鼎鼎的丁村就一定要去了。在考古界聲名赫赫的“丁村遺址”位于鄉野之間。在丁村地表的馬蘭黃土下,埋藏著古代汾河的沙礫、2000 多件石器和3 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這些牙齒化石的主人就是樣子介于現代人和猿人之間的“丁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