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明上河園用物候變遷忠實見證了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還記得清明上河園的春夏秋冬嗎?
清明上河園用物候變遷忠實見證了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風花雪月的詩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長,還記得清明上河園的春夏秋冬嗎?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歷2月18日-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驚蟄,古稱“啟蟄”,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春分,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立夏,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
芒種,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交芒種節氣。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夏至,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小暑,表示夏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大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于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立秋,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白露,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露水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
秋分,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寒露,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10月23日左右,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立冬,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小雪,泛指下得不大的雪;氣象學上指24小時內降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雪;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第二十節氣,在11月22日或23日,表示開始降雪,雪量小。
大雪,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2016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小寒,標志著季冬時節的正式開始。當太陽到達黃經285°(小寒)時,對于神州大地而言,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大美四季,大美清園,愿清明上河園在你我心中永駐長存。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