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庫區消落帶近日再現一處大溪文化遺址,清理大溪文化墓葬10座,另發掘戰國至漢代墓葬30座,出土豐富文物。
據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介紹,該遺址位于重慶巫山縣三峽庫區消落帶范圍,在日常巡查中發現暴露在外的古墓葬群,由于水位消落面臨崩塌和被盜掘的危險。4月下旬至6月下旬,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和巫山縣文管所聯合組成發掘隊伍,對柏樹梁子墓群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
經調查勘探,確認該墓群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掘前有少量盜洞,部分戰國漢代墓葬已遭盜擾,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受水位消落沖刷嚴重,地表可見較密集的石制品、陶片和動物骨渣等。此次發掘總面積達1005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墓葬40座、灰坑10個,出土文物及標本300余件。
考古專家介紹,40座墓葬中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遺存,清理了大溪文化墓葬10座,其中直肢葬2座、屈肢葬7座、多人合葬墓 1座,出土了綠松石墜、石質飾品、骨匕、骨錐等。多人合葬墓初步可辨骨架6具,隨葬有磨制石器、石枕、綠松石墜、陶釜、陶碗等遺物32件。大溪文化遺存的 文化層由于受到江水沖刷和耕種破壞,僅剩一層,包含大量動物骨渣,出土有磨制石斧、石錛、石鑿、打制石片,陶器有碗、釜、陶球等。
此外,本次發掘還清理了戰國至漢代墓葬30座,均為土坑豎穴墓,其中戰國墓葬20座,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文物40余件;西漢墓葬10座,出土文物20余件。
目前,發掘單位正在編制保護方案,對遺址剩余部分進行綜合評估,準備全面開展搶救發掘工作,深入提取遺址歷史文化信息,并擬對大溪文化墓葬進行切割搬遷。
據了解,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遺址,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時期,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位于三峽庫區巫山縣境內的遺 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發現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與大溪遺址出土文物具有相同特征的文化遺存分布在長江中、上游一帶,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 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游。考古學家將這些具有相同特征的有別于其他文化特征的考古學文化命名為大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