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總是太短,理想是休到“天荒地老”,可現實是,還沒“過足癮”,又要上班了。
假期總是太短,理想是休到“天荒地老”,可現實是,還沒“過足癮”,又要上班了。
想到要面對緊張的工作,不少人多少有點手足無措,覺得很不適應,感到精神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
那么,如何戰勝這強大的“惰性”?
昨日,記者采訪省立同德醫院心理專家馮斌、省中醫院心理衛生科主任高靜芳等醫生,他們說,“最好的辦法是變被動為主動,用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調整情緒。”
比如“一年之計在于春”,用新年的目標激勵自己,讓自己進入“奮斗”狀態。
工作恐懼癥與節后孤獨疊加而來
“假期過著過著就沒了,真是無比惆悵啊!”昨日,不少網友在微博上吐槽,感慨假期“如白駒過隙”。
網友瀟yy:假期的最后一天,看個電影吃個壽司再被魚頭辣到飆淚,只想說,真的不想上班啊。
網友歐陽菲菲不會唱感恩的心:怎么時間過得那么快?怎么那么快就初七了?我不想上班啊!再給我放多五天假該多好啊!想到上班真的好煩,又早起的。
網友merobinting:回家了,越來越不想上班,七天長假實在是短,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日子馬上要沒了。逃離城市,旅行是一個夢想。
網友忠犬受yy君參上:集合所有不想上班的消極感,身體產生的消極能量終于趕在假期結束前小爆發。感了個冒發了個燒。盡管如此還是默默將明天的鬧鐘調到了6點半,看我多敬業。
馮醫生說,過年期間,尤其是這幾天,他總是要接到親戚好友咨詢“不想上班怎么辦?”
他說,過節后,重新投入緊張的工作,部分人的確會有種陌生感,甚至有人會產生恐懼感。
“就如周末放松的狀態也有慣性,要想突然剎車,轉入緊張狀態,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有一定的難度?!?nbsp;
上班第一周,先做輕松容易的工作
高醫生表示,應對這些狀況,可從生活內容到作息時間都作出相應的調整,靜心思考上班后應該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工作狀態上。在上班第一周,先從事輕松容易的工作,給自己一個緩沖。
另外,還有很多從家鄉返回工作或學習的人,孤身返回工作地,想著父母親朋離自己越來越遠,一種離別的感傷油然升起。
高醫生建議,不要刻意壓抑這種情緒。想念家鄉父母的時候打個電話回去,在空余時多結交幾個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不要讓自己落單。
高醫生說,假期生活中,不少人晝夜顛倒、四處拜訪親友,即使沒有出門旅游,節后還是覺得累,這是因為正常的“生物鐘”在過節時被打亂了。
通過休息、調整生物鐘、洗澡泡腳等消除疲勞,睡眠是驅除疲勞的重要手段。
另外,連續的應酬和飯局,大魚大肉和零食不斷,讓人對一切食物都從心理上感到厭惡和沒興趣。
最佳的方法就是運動。如輕快的步行、慢跑、跳舞等,這樣胃口也會被“吊”起來。
今起積極面對現實,為新的目標奮斗
馮醫生說,“上班恐懼癥”或者“后假期綜合征”,并不是醫學意義上的疾病,而是人們在面對由放松到突然緊張的巨大變化時,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的不適反應。
面對將要上班的事實,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反而會更加輕松。改變一下生活方式,也會讓人由疲憊變為積極。
“很多人在春節時為來年樹立了不少新目標,當時信心滿滿,如果第一天上班就用這個目標激勵自己,疲憊懶惰情緒就會消減不少,這是積極的心理暗示。”馮醫生說。
具體怎么做?專家教您幾個小細節: 用微笑開始新的工作日。
早上醒來就立刻起床。在床上拖著,只會增加你的痛苦焦躁感。
用冷水洗臉,最好直接潑到臉上,讓自己迅速清醒過來。
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刺激內啡肽的產生,獲得好情緒。
笑是良藥,上班路上想想美好的事,或者跟同事分享假期里好玩的見聞,有助于調節辦公室的氣氛,從而順利進入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