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首都德里的月光老街、康諾特廣場等人煙稠密的地方,時常能看到頭上戴著紅色小帽的人拉生意,他們的帽子和額頭之間別著兩樣東西,一是掏耳勺,二是棉簽,左肩上搭著一條花格毛巾,口中念念有詞:“掏耳,掏耳”。他們就是“掏耳匠”,這是一種古老的行業,和去醫院潔耳相比,很多印度人還是更享受掏耳匠的服務,因為他們不僅僅是潔耳,更會給你帶來美妙的感受。
這是一個精細活兒
“掏耳匠”英文的字面意思是“耳朵清潔者”,如果說高雅點可叫“潔耳師,”掏耳匠為人掏耳朵的地方就是大街或廣場上一個安靜點的地方,或倚墻而立,或席地而坐。35歲的侯賽因從15歲起就開始當掏耳匠,他說:“這是一個精細活兒,不是誰都能做的。”掏耳匠有幾樣自制的工具,包括細長的紡錘形鋼針,一頭纏著棉花可插到耳朵里的棉簽等。掏耳匠把工具插到顧客耳朵里旋轉上一陣,然后拔出來,帶出耳垢。接下來他會給耳朵里涂上一點芥末油,清理工作就算完成了。一般三五分鐘就能給一個顧客掏完耳朵。如果耳朵里有異物,花的時間就長了。往往是這種情況最需要找掏耳匠幫忙。掏耳匠用特殊的工具像鉤針、鑷子等來掏取,掏耳匠侯賽因不無自豪地說:“醫生從耳朵里往外取東西也不如我們做得順當。有一次一個人的耳朵里掉進了一粒麥子,醫生越弄麥粒越往里去,我只用了一分鐘就把麥粒取出來了。”
在印度,掏耳匠都是男人,是傳男不傳女的家傳職業。在月光老街一家電影院門外做生意的掏耳匠穆克提阿說:“我們家男人祖祖輩輩都做這個。”
不太靠譜的價格
初到印度的外國人對掏耳匠的感受見仁見智。有的人說,掏耳匠會用障眼法,迅速地把事先準備好的類似耳垢的東西給顧客看,讓顧客以為自己的耳朵有多臟,凡此種種,掏耳匠做生意的手段讓外國游客目不暇接。不過,也有外國游客認為掏耳的服務不錯,認為掏耳后,聽力更好了。來自澳大利亞的邁克說:“我們在果阿多次碰到有人接近我們,指著我們的耳朵晃動著他們的行醫許可證。我女朋友在安朱納遇到一個人,說要給她看看耳朵,還沒來得及阻止,那個人就往她的耳朵里塞了個東西,并且弄出來一大塊耳垢,很明顯那不是她的!我女朋友非常生氣,所以從那時起,我們就躲開這些家伙。但我們遇到過一個女游客,她說讓人掏過耳朵,而且感覺很好。”
《環球時報》記者在月光老街也遇到過掏耳匠,有人開價10盧比(約合人民幣1.1元),沒走幾步另一個掏耳匠卻要20盧比。澳大利亞人莫里森遇到一個獅子大開口的掏耳匠,開價750盧比。可當地人說掏耳朵應5盧比。
印度人很享受掏耳朵
現在印度雖然有專科醫生為人潔耳,市場上也有潔耳用具出售,但人們仍然喜歡到街頭掏耳匠那里去清潔耳朵。掏耳匠的顧客中也不乏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按印度人的說法,潔耳師不僅把堵塞在耳道上的層層耳垢掏出來,而且在服務過程中還讓人有美妙的感受。為什么潔耳的感覺這么好?耳朵有很多神經末梢和身體其他部分相連,特別是內部器官。在掏耳時人的身體保持一動不動,因此觸碰耳道時的刺激令人興奮和放松。古代印度王公貴族們有每周掏一次耳朵和涂點油的傳統。在古代宮廷潔耳師跟理發師一樣,得到皇帝特殊的信任。據說在莫臥兒王朝的文獻和傳說中就可以找到潔耳師為皇帝服務的記錄。
不過,阿波羅醫院的高級專家拉吉夫·普里說,耳朵有自我清潔的功能,不需要清理,“插東西進去會有損傷耳膜的風險。”但喜歡掏耳匠給自己帶來美妙享受的印度人對這樣的警告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