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這幾天,只有一天,吃和逛的度被我們拿捏到剛剛好。其余時間不是逛得太累就是吃得太亂以至于一不留神就撐了。
泰國: 逛了吃,吃了逛
曼谷的杰伊·蓋茨比
當我站在Jim Thompson結賬的柜臺前,離集合的時間不到十分鐘,服務員還在不緊不慢地一件一件地跟我仔細確認購買的貨品,并為它們每一個找出相應的包裝紙袋,我心急火燎卻百計不施,視線四下亂轉之際,看到那張黑白泛黃的照片:一個長得像演員布魯斯·威利斯+作家海明威的老外,手拿泰絲布段,眼睛看著別處,一臉的心事。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Jim Thompson本尊,這張照片據說是品牌專賣店的招牌。
吉姆·湯普森其實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名聲在外。
當然不僅是作為泰國高級絲綢的著名品牌,更是一名來自美國的“東南亞最有名的普通公民”。
當年,肯尼迪家族、艾森豪威爾家族、杜魯門·卡波特、薩默塞特·毛姆和“幾乎每一位著名的歐洲王室成員及女性王位繼承人”在大駕光臨曼谷時,無一例外都前往吉姆的住所與他共進晚餐。
他曾是美國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前身)的間諜,在二戰末期被派往東南亞。公職期滿后,因為被這個東方國度給迷得一塌糊涂,湯普森打算留在泰國長住。既然長住,就得考慮營生,于是他開始從事泰絲的生產。
干過間諜的人,智商從來都不低。湯普森改進泰絲的染色和設計,使泰絲的設計更符合世界流行審美,同時大力鼓勵手工泰絲的生產,使成本降低,成為普通人也可以享受的產品;他的銷售手段也很了得:1950年代一出百老匯的舞臺劇用了他的泰絲做布景和服裝,讓他的絲綢從此在歐美大賣。《經濟學人》在日后一篇湯普森的傳記的書評里稱他為“曼谷的杰伊·蓋茨比” 。
1967年,湯普森在一次去往馬來西亞的旅行中離奇失蹤,據說泰國政府出動數人搜尋未果。在找不到繼承人的情況下,政府成立了Jim Thompson基金。
從現有的Jim Thompson出品看來,湯普森當年的染色技術、流行審美及低成本這么幾條標準顯然得到了不打折扣的發揚。
說是高檔泰絲,但這里的一條真絲絲巾,工藝圖案都不輸國內大商場的檔次,要價卻只是五六百元人民幣左右,性價比算是相當高了,這還沒算上品牌歷史的附加值。
如今泰國絲綢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曼谷舉凡有商家進駐的五星級飯店,都有Jim Thompson的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