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宮內的八卦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論道之言。
太清宮老子文化廣場上的老子雕像
記者日前探訪老子故里鹿邑縣,從其歷史遺跡、祭祀之地,感受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之源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鹿邑縣地處河南省東部,擁有“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2500多年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就誕生在這里,其所著《道德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之一,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境內文化遺址眾多,現保存有太清宮、老君臺、欒臺等文化遺跡,其中,太清宮、老君臺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故里旅游區系國家AAAA級景區。
太清宮內的太極殿,相傳是老子的誕生處
太清宮建于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為老子祠,是道教祭祀之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
傳說老子修道成仙在城東北隅飛升,人們為紀念老子修建了老君臺。臺高13米,由14個平面圍成,狀若圓柱且有棱角,頂部面積765平方米,底部面積略大。山門下青石臺階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共33層,恰合老子飛升33層青天之說。
升仙臺(亦稱老君臺),相傳為老子聚徒講學之處
近年來,鹿邑縣對明道宮、太清宮景區進行開發建設,把明道宮、太清宮恢復到唐宋時期的建筑規模,建有十里生態文化長廊、老子文化廣場、老子故居、三清大殿、道源碑林、問禮廣場、睡仙廣場,形成了老子故里旅游景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