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觀察,許多游客和初到迪拜者在對這座城市充滿好奇和期待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誤解,較為普遍者有以下幾種:
石油企業工廠
誤解一:迪拜石油富足,大多數企業與石油相關。
其實,迪拜石油儲量在阿聯酋和海灣地區的比重微不足道,石油收入不到迪拜經濟總量的3%。
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迪拜人賴以生存的采珍珠業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下遭受重創,經濟瀕臨崩潰,迪拜發現了石油,絕地重生。眼光敏銳的迪拜領導人利用石油收入抓緊興建了一批學校、醫院、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為迪拜初步打造了一個世界一流的商業和生活環境。
如今的迪拜,發展的關鍵詞早已不是“黑金”,而是“經濟多元化”。貿易、金融、旅游、酒店餐飲等非石油產業已成為迪拜經濟發展的支柱。從斥巨資建設的世界最大人工島以及中東規模最大的迪拜金融中心,到依靠兩架租賃飛機起家的阿聯酋航空公司以及建成后將成世界最大的馬克圖姆機場,無不體現出迪拜人發展多元經濟的良苦用心。
但也許正是出于石油儲量相對少和對石油枯竭的擔心,迪拜歷任領導人都更為緊迫地思考攸關他們長遠生存的問題,在不斷突破中尋找推動迪拜發展的永恒力量。正如迪拜酋長穆罕默德所言:“假如我們是羚羊,停下腳步就會被獅子吃掉。假如我們是獅子,停下腳步就會餓死。”
迪拜的男人們
誤解二:迪拜到處都是阿拉伯人,不懂阿拉伯語在迪拜寸步難行。
初來迪拜者會驚奇地發現,從商場購物、辦理銀行賬戶、餐廳就餐到會見企業高級經理、大學教授或者媒體記者,你可能會接觸到來自五大洲的人士,卻見不到一位穿長袍、戴頭巾的迪拜人。
統計顯示,迪拜約200萬常住人口中,八成以上為外來人口,且來自世界各地約200個民族。大部分世界500強企業已在迪拜設立子公司、分支機構或代表處。城市衛生、綠化、建筑、招待、家政服務甚至警察系統,均可吸收外國員工。在這一類似“聯合國”的環境中,英語自然成為普遍使用的語言——盡管阿拉伯語是迪拜官方語言。
誠然,迪拜的政治事務和關鍵行業企業都由阿拉伯人掌控,但外國人對當地經濟的重要性絕不可忽視。迪拜的社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制度等,均按國際規則行事,特別是注重借鑒歐美比較成熟的標準和規則。
人口構成多元化帶來的是文化多元化。為照顧各方人士的不同生活方式,迪拜在指定區域建有教堂,超市中允許在一定區域銷售非穆斯林食品。每逢圣誕節,迪拜大型購物中心還特意擺放圣誕樹。春節前后,為慶祝中國年,迪拜帆船酒店還特意把外觀燈光設計成“龍”的形狀。
當然,外國人在享受生活自由便利的同時,也要尊重當地文化。如果在公共場合做出有悖阿拉伯傳統習俗的不當行為,很可能會被當地人告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