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系,記者經常出差。在使用一些酒店提供的一次性衛生用品“六小件”時,時常發現:牙膏硬如沙、牙刷一刷就脫毛、香皂無泡沫、洗發水用后頭皮發癢或發質受損、沐浴露用后產生皮膚過敏、袋泡茶無味、拖鞋薄如紙。
為何會遇到這些現象?記者讀完近期的一則報道后才恍然大悟。
江蘇杭集是中國酒店之都,僅牙刷產量就占全球30%、全國80%的份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杭集調查發現,大量小作坊生產的劣質“六小件”正沖擊著當地的金字招牌:1.牙刷成本8分錢,肥皂1分錢/克,是正貨的1/10;2.洗發水、沐浴露大多摻假,有的是小販用水、化工原料勾兌,有的是回收剩余的再重新灌裝;3.真假只有“進貨的人知道”;4.假貨雖不達標但比較暢銷:酒店最愛買假貨。
除了“六小件”劣質外,前不久連續曝光的經濟型酒店衛生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憂慮。
從“毛巾門”——用毛巾擦地,到用擦過馬桶的毛巾擦杯子,再到酒店和醫院床單混洗,無論是行業龍頭如家,還是快速發展的格林豪泰,亦或是三大巨頭之一的漢庭,都先后因為衛生問題被媒體曝光。
有網友還發微博稱:“其實何止經濟型酒店的衛生狀況有問題啊!多年前一個同事提醒大家,外出住宿酒店,無論是五星的還是經濟型的,最好都自備各類洗漱用品,從杯子到毛巾浴巾都自帶。她的母親在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工作,深知服務員是怎么打理這些東西的,其中刷完馬桶、面盆的毛巾也用來刷牙缸、茶杯。”
看完這些,酒店用品你還敢用嗎?這樣的酒店你還敢住嗎?
記者想起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原內閣大臣野田圣子上大學時利用暑假到東京帝國飯店打工,負責刷洗這家五星級酒店衛生間的馬桶。暑假臨結束時經理前來查驗清潔效果,她當著眾人的面從自己清洗過的馬桶里舀了一杯水,毫不猶豫喝了下去。
消費者其實并不奢求酒店干凈到馬桶里的水都可以喝,但“毛巾門”事件無疑已經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底線。有的網友戲謔說,出行需要自己帶上全部的行頭。
當前,隨著賓館酒店業競爭日益激烈,各家賓館酒店紛紛壓低房價吸引顧客,而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為了節約開支,難免產生服務標準降低、管理混亂的后果。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家對酒店內配置的洗漱用品類產品沒有統一標準,均由酒店自行選購配備。外資酒店和大型酒店大多采取招標方式,在質量上把關較嚴,配置用品相對較好。中小型酒店為了降低成本,往往采購和訂制一些價格低廉、質量較次的一次性洗漱用品。
為了降低成本,很多經濟型酒店還打起了衛生保潔的主意。
手段之一,降低客房服務員工資成本。盡管酒店都訂立了比較詳細的衛生保潔要求,但酒店從降低成本角度考慮,付給客房服務員的工資很低,并實行計件工資,一般客房服務員一天要負責打掃二三十間客房,勞動強度很大。為了完成清掃任務,對客房打掃一般是馬虎處理,很難保證保潔質量。
手段之二,降低衛生保潔的物品成本。為了降低保潔物品消耗,很多保潔物品多次重復使用,像曝光的“毛巾門”事件就是典型,用同一塊抹布來擦馬桶、臉盆和杯子,即使白抹布擦成黑色也不換。至于很多酒店標榜的消毒措施,更是“一紙空文”。
如今,經濟型酒店身陷“兩難”境地。一方面為圓“千店”夢想,不得不通過連鎖加盟的方式高速擴張;一方面加盟店的魚龍混雜管理漏洞開始頻頻出現,也在消耗著其艱難建起的品牌價值。
這些頻頻曝出的事件,倒逼出酒店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上的缺失。對于酒店經營者來說,無論是門店數量還是財報表現,都是暫時的輝煌,消費者用腳投票的權力,才是決定勝敗的最重砝碼。
記者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