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絡繹不絕的游人到皇城相府游覽
一個只有數百人的小山村,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依靠領頭人求真務實和與時俱進的精神,歷經8年拓展旅游市場,由人均純收入僅有數十元的窮山溝變為家家有別墅的“中國十佳小康村”。這條既坎坷又輝煌的奮斗之路究竟是怎樣開拓的?景區與村貌又是怎樣整合為一幅秀美圖景的?近日,記者深入黃河東岸、太行西麓的山西省陽城縣,探訪了這個聞名全國的富裕村———皇城村,高懸云帆濟滄海
把目光從地下采煤轉到地面旅游,以一本《康熙字典》為由頭打造出知名景區
山西省陽城縣的皇城村在1987年時,還是個交通不便、貧瘠落后的小山村。那時,人均不足1畝地,整個村的經濟總收入也不過60萬元,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更是少得可憐———尚不到60元。一條通往山外的公路、一條平整寬敞的村路僅是人們的一個夢想。村民們至今也忘不了1984年年終分糧的情景:皇城村每人僅分到6斤小麥,余下的都是粗糧。貧瘠的坡地連同保守、封閉的觀念,落后的教育伴隨著失調的產業結構,使這座清康熙大帝多次光顧、小住、題匾、送聯的皇城村在貧困的陰霾下塵封了多年。
是改革的春風和黨的富民政策改變了窮山村的舊貌。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村官”張家勝帶領村民,充分利用地下資源發展起煤炭產業,皇城村從此走上了致富路。短短數年,村里不僅建起3座煤礦,創下年產100萬噸優質原煤的佳績,還投重金建設了全自動電腦控制煤礦廢水利用的水利工程,皇城村的色調鮮麗了,村民的笑聲也在春風明月下此起彼伏。
在工業化與農村城市化建設實現雙贏時,村領導清醒地意識到,盡管把煤炭產業的蛋糕做得很大,很美,村民們奔小康的步子也很堅實,但地下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總有挖完的時候。這一代人一旦坐吃山空,皇城村的下一代靠什么生活?
皇城人沒有把農民走向富裕之路的視線永遠鎖定在煤炭產業。經過縝密思索、深入探究、多方考察、認真研究,皇城村的當家人終于把目光從幽深的地下轉到陽光雨露滋潤下的地面,聚焦到一個璀璨的文化資源———曾被清康熙大帝敕封的“午亭山村”。
20世紀90年代,皇城村的“領頭雁”們萌生了開發皇城村“陳廷敬府宅”的念頭。通過向有關專家請教,與文史學者溝通,在相關領導的支持下,一個頗具旅游文化內涵的“皇城相府”的開發之路開始伸延。
皇城村的當家人很有頭腦,他們知道,提起“午亭山村”,絕大多數外來客都會搖頭,提起清康熙年間的陳廷敬,中外游人也未必熟知,但提起中國第一部官修字典、中國字數最多的古字典———康熙字典,卻是無人不曉。而皇城相府恰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閱官、一代帝師陳廷敬的故居。那處城堡式的民居群落已歷經明清兩代,陳氏家族的后代也曾有過許多輝煌事跡。用《康熙字典》為支撐點,保護與開發并重,挖掘與提升同步,或許能撬動一個“大旅游”的板塊。由此,拓展旅游市場成為皇城村調整經濟結構的新目標。
為造勢不惜重磅出擊,280萬元鋪展開皇城相府的輝煌前景
要使一代相府成為旅游景點,首先面臨的難題就是搬遷。住在陳廷敬故居里的村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陡然舉家搬遷,實在有些想不通。村領導號召黨員干部帶頭遷出相府,認真、細致地坐到村民炕頭作動員、作解釋,在村外為百姓修建了現代化高檔住宅,終于,投資達1億多元的皇城相府修復工程啟動了!
陽城縣皇城村的面貌隨著相府工程的進度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府邸內外景點的細致修復與修繕,到村中的大小街道路面拓寬、街容及居民小區的美化;從接通晉陽高速公路,到村外山野翠碧成片……千余天過去了,皇城村摘下了塵封已久的面紗,露出了典雅、清麗的姿容。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張文彬見此情景激動地說:“一個小山村投這么大的資金進行文物保護,短時間內修復這么大面積的文物群,全國也是唯一的一家!”
當知名作家二月河著名小說《康熙王朝》將要拍攝成電視劇的消息傳到皇城村時,目光敏銳的皇城人把這一信息當作拓展皇城旅游市場的大好契機。于是,村領導與該劇組簽訂了合作協議。協議決定,山西皇城勝達有限公司免費提供拍攝場地和劇組人員的食宿、北京至皇城的往返費用、無償幫助組織群眾演員等,為該劇組的攝制工作提供280萬元的資金。“皇城人”提出的要求是,大幅度修改劇本,把歷史名相陳廷敬作為片中重要角色,每集片尾出現“皇城相府提供拍攝場地”字樣等。280萬元,相當于當時皇城村一年的經濟收入,即便如此,目光遠大、志在千里的皇城村當家人張家勝毅然在合作協議書上蓋上了公章。
隨著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深山人未識的皇城相府進入人們的視野。一時間,游客紛至沓來,皇城相府的旅游市場登上了新的高點。
8年來,景區利用電影、電視劇在皇城相府拍攝的機會,大打宣傳促銷牌。一幕幕影視也給“皇城旅游”帶來一次次提升知名度的契機。《我認識的鬼子兵》、《契丹英后》、《別拿豆包不當干糧》等銀屏上展現著皇城相府的面貌,使八方游人對一代清相的府邸心向往之。
煤炭富村、旅游興村,小康村展示和諧生活
隨著景區各項活動的蓬勃開展,皇城相府的旅游接待人次逐年遞增,由1998年的3000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47萬人次,門票收入由1998年的3萬元,躍升至2005年的1800萬元,旅游綜合收入高達7000萬元,一連串閃耀著光彩的稱號也隨之而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優秀企業”、“國家AAAA級景區”……“煤炭富村、旅游興村”使莊戶人家切實感受到黨的富民政策的陽光。
皇城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敢于創新、敢于探索。為進一步提升皇城相府的文化品位,他們跳出了“文物資源”的框架,在“城內”推出了與相府相關的系列無形文化遺產,如“上黨八音會”、“編鐘古樂演奏”、“迎駕儀式”、“考狀元”、“相府棗花”等,并制作了許多與陳廷敬相關的旅游紀念品。
漫步在皇城村,可以見到每位村民都擁有一套花園式別墅。一位村領導向記者介紹說,這些別墅大多已成為“家庭式旅館”,最大面積的是370平方米,人均房屋面積達百余平方米。記者通過《皇城村福利分配統計表》了解到,村民的養老金、教育費以及糧、油、肉、蛋、水、暖、氣連同各類水果及節日用品,全部由集體統一負擔。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可享受到1200元的養老補助金,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每人每年可享受到600元的營養補助費,該村的子女,從幼兒園到大學乃至研究生的學費,全部由村集體負擔,真正實現了全程教育義務化。
當晚霞把排排別墅的西墻輝映成金色時,又有數十輛旅游車向皇城停車場駛來。望著遠遠向這里揮手迎客的莊戶人,望著滿村的燈彩、笑臉,記者深切地體味到了小康村的十足魅力。
記者 馮新生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