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前惡補過有關逢簡村的資料,卻很難想像嶺南水鄉是怎樣的所在。及至近前,我才感嘆,說什么“嶺南周莊”,其實逢簡村徹底不在盛名的陰影之下。她自成一格,兀自清秀。
文 / 圖 何 燕
去水鄉,得尋個有雨的日子。
那日雨霽午后靜立橋拱,從鏡頭中窺看畫面,耳際凈是鳥鳴。河道遠處一抹橫橋上偶爾走過學童,雨傘和衣褲的雜色點破畫中一任的綠翠,成為凝固的點彩。我便在這有鳥鳴的畫中凝眸了良久,直到一尾渡船悄然劃入。靈魂出殼。富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藏著這樣清泠的村莊,這讓我有點猝不及防。
河網中的村莊
順德西南部杏壇鎮逢簡村,位于西江下游錦鯉江畔,是歷史上“桑基魚塘”的重要基地之一。
明朝初年,珠江三角洲一帶因地勢低洼,農民便將低洼地挖深為塘,把泥土堆于四周成基。池塘養魚,基上栽桑,成為桑基魚塘。桑基魚塘的河網在逢簡村呈“#”字形分布,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島。
村落建筑沿河而建,沿河修筑石磡,長達十余公里,河邊樹木夾岸。主河涌流向由南往北串村而過,匯入西江支流。逢簡以栽桑養蠶為核心,促使當地的農、牧、漁、副業有機地結成一個整體,再帶動繅絲、制糖、飼料加工,以及商貿、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逢簡村在清朝末年達到鼎盛,人口上萬,有3個繅絲市場,300多張織布機,產業工人1500余人,號稱“小廣州”。
逢簡村北村和南村均以河涌環繞,村內也以河涌相通,河涌就是古村曾經對外重要的交通線路。曾經,河上想必是船艇穿梭,喧鬧無比。而今,村內卻是寂靜安閑。沿岸三三兩兩停靠著小舟。現在的行船,僅供偶爾到訪的游人游覽。郭氏祠堂門前兩艘吃水很深的沉船,裸露在水面的船尖,依然線條凌厲,仍有往昔乘風破浪的遺風。
河涌上的橋梁
船、河涌和橋梁,是逢簡村的主要標志性景觀。船,已經式微,輕舟淺蕩。河涌,雖仍豐沛,卻倒映著岸上的新式小樓。惟有古橋,不折不扣凝固著逢簡村的舊史。逢簡村河網如織,橋梁在村中交通的地位非常重要。據不完全統計,村內共有石橋30多座,其中最能見證當年水鄉集市繁華的三座石拱橋為明遠橋、巨濟橋和金鰲橋。
明遠橋始建于宋朝寶慶年間(約公元1225年),紅色砂巖結構。全長25.1米,頂寬4.6米。橋欄石板刻有各種圖案,橋兩邊柱頭雕有石獅子,橋面成斜坡形砌石級以利馬車通行,是我國現存文獻記錄中最早的三孔石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