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是西藏人賴以為生的主要作物,西藏同時也是世界上種植青稞面積最多的地區之一。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甘孜州、云南迪慶等地,在海拔4200—4500米的地區,青稞幾乎是唯一的作物。每年在青稞黃熟、準備開鐮之前,藏族農民都會身著節日服裝,手捧預示五谷豐登的五谷斗和青稞酒,圍繞著農田載歌載舞,歡慶預祝豐收的“望果節”。攝影/張超音
地理環境是決定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雪域高原的嚴寒氣候制約了西藏人完全依賴農耕的求生之路,部分西藏先民只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游牧生產上。在廣大藏區,傳統的魅力無處不在,頑強的游牧先民的生活習俗沿襲至今。今日的西藏,無論是在牧區、農區還是市區,西藏人在吃穿用等方面都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獨特傳統。
藏餐:隨身攜帶的“廚房”
藏族的飲食文化非常簡單,藏餐四寶——牛羊肉、奶品、青稞和茶濃縮了西藏飲食的精華。西藏人的飲食生活和這四種食品完全交融在一起,簡單、粗獷、實在。西藏飲食品種的簡單,與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嚴寒的氣候致使植物類食品嚴重匱乏,西藏人的常年食物只能限定在肉類和乳品范圍內。青稞是西藏特有的作物,用青稞制成的糌粑攜帶和食用均很方便,很適合牧人居無定所的生活。
盡管藏區嚴重缺少蔬菜和水果,但是藏族人并不缺少維生素,他們均衡營養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量飲用酥油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放了鹽巴的酥油茶、清茶和奶茶成了藏族人每日必需的佐餐飲品。藏族人憑借著簡單的藏餐四寶,既滿足了身體需要,又讓游牧生活不至于被鍋臺所累。
當我和藏族人生活在一起,每天吃著同樣簡單的飯食的時候,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吃得這么差,他們怎么就不饞呢?
此次入藏考察,我住在好友達片拉薩的家里,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但說句實在話,在吃這一方面,實在是我有生以來遇到的最為簡單的款待了:每頓飯絕沒有超過三個菜。甚至我去達片的妹夫邊巴的母親家作客——這是一家相當富裕的農民家庭,1000多平方米的房產,還有租出去的三間沿街商鋪和三間民宅,然而招待我的午飯竟然只有牛肉蘿卜湯、去了皮的煮土豆和白面饅頭。
如今的拉薩可以隨時買到內地的任何時鮮貨,就算沒有海味可以飽嘗,山珍也還很豐富。故此,我對藏餐的簡單一直心存疑惑。西藏人對吃那么簡單而隨意,并不是因為物產的限制。布達拉宮的僧侶多布杰這樣解答我的疑問,他說:“我們西藏人根本不在乎吃。”對此,我將信將疑。第二天我親身經歷了一件事情,這才完全相信西藏人確實不在乎吃。
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八角街吃面,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過來乞討。我本能地反應他一定是騙錢的,因為拉薩街頭乞丐實在是太多了,于是不懷好意地指了指吃剩的半碗面。哪想到這個孩子的眼睛竟放出了鉆石般的光芒,說著藏語狂呼亂叫地跑出了面館,一轉眼,捧來只小木碗站在我的面前。我目瞪口呆地把剩面倒在了他的碗里,看著他飛快地跑出面館。我好奇地跟在他后面,在餐館旁的墻角看見了這樣一幅情景:一個母親背著一個比剛才那個小男孩更小的孩子蹲坐在地上,那個更小的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著木碗里的剩面。那位藏族母親沖我豎起了大拇指,眼神中飽含感激。那位母親系著一條皮圍裙,從她們的衣著和風塵仆仆的外表上判斷,她們很可能是叩長頭的朝圣者。
藏族是個出世的民族,神佛占據了幾乎每一位藏人的心靈。每一個傳統的藏族家庭,一定在最尊貴的地方供奉佛龕,一定把自己最聰慧的子女送去出家。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神山圣湖中的物產即使鮮美無比,他們也不會受其蠱惑。當一個人的心靈被信仰占據,吃只不過是維持生理需要的簡單方式。漢族是個入世的民族,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世間萬物,只要能消化得了的,莫不被盡興朵頤。這就是藏族人和我們漢族人在飲食理念上的最大差別。我無顏面對這位母親,趕快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