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夢幻大溪地 波利尼西亞的最后狂歡
2012-03-16 10:54 來源:Voyage新旅行雜志 打印本頁 關閉
“我的感覺真是好極了!我該如何描繪眼前的這一切呢?狹長的山谷,蜿蜒著像一個巨大的枝椏交叉的棚架,景色怡人。我越往前走,就越覺得這個峽谷可愛迷人。遠遠望去,它愈加寬闊,一直通向遠方的一條溪谷。我覺得眼前的一切實在太誘人,即使真要葬身于土人之腹也值得一試。”
大溪地
這是美國作家梅爾維爾在其1846年的小說《泰比》中,描寫主人公托莫初涉波利尼西亞群島探險時的一個開頭片段。由于好奇,土人的葬禮、舞蹈、宗教儀式及紋身等都成了托莫感興趣并想了解的異族文化。
故事發展下去,托莫和他的同伴非但沒有被土人吃掉,反而受到格外的“尊重”與“款待”。他們與土著美女蕩舟游玩,自由嬉戲,過著一種勝似夫妻的生活——當現代人都想逃離水泥森林跑到荒郊野嶺去度假的今天,這種經歷閱讀起來是那么愜意怡人。
可在將近兩百年前,這么做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勇氣的,在那個時候,大溪地(又稱“塔希提”)等島嶼的美艷遠未為人所知。但是,水手梅爾維爾做到了。他跟船飄蕩在波利尼西亞群島,從一條船逃到另一條,一晃就是好幾年。
步其后塵者不勝枚舉,其中包括著名畫家高更。1891年3月,因為向往南太平洋海的熱帶氣息和豐富的色彩,厭倦了巴黎文明社會的高更,憧憬原始與野性未開化的自然世界,漂洋過海來到波利尼西亞群島中的大溪地,與當地土著人共同生活,與土著女同居,用畫筆描繪當地毛利族神話與牧歌式的自然生活。
相關新聞
精彩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