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陜縣地坑院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陜縣東凡塬、西張村塬和張汴塬三大塬區上,有著100多個這樣的地下村落,村民們在平地上挖出一個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鑿挖窯洞居住,在當地被稱為地坑院,也叫天井窯院,在全國是獨有的建筑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觀,被列入了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陜縣地坑院
陜縣地坑院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土層厚度為50米至150米,且土質堅硬,其建造十分講究,構思十分巧妙,營造技藝比較復雜。據專家考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居民樣式,地坑院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窯洞類居住環境中獨具特色,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院千百年來受到黃河岸邊豫西山區人們的喜愛,這是黃土高原地帶生長的人與黃土深深的依戀之情,祖祖輩輩黃土人割舍不盡流淌著的血脈。地坑院這樣一種簡單的居住環境,一種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歷史遺產的精彩篇章。
五月,這個一年中春夏之交的美麗時節,人們即將迎來豫西地坑院民俗文化的一次大綻放。
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陜縣地坑院
5月20日上午,第十九屆三門峽國際黃河旅游節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節活動在陜縣張汴鄉曲村舉行。
根據調查統計,目前該鄉現有地坑院1120座,其中有人居住的800多座,保存相對完好的500多座。僅曲村就有地坑院115座,具有整修價值的地坑院103座。一年來,隨著陜州地坑院文化旅游開發在張汴鄉的大力推進,曲村廣大村民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在村三委班子的帶領下,借助上級扶貧政策、危房改造和土地整理項目,先行一步,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一方面進行地坑院修復性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使曲村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觀,初步具備了參觀接待能力。
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陜縣地坑院
目前,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閑度假區已經建成5個功能區即:果蔬采摘區、民俗展演區、田園觀光區、農耕體驗區和陜塬映像區;15個旅游景點:主要有豫西婚俗表演、農家手工食品展演、攝影作品展覽、陜州剪紙展演、農耕文化展演、世面石、含恨井、五龍泉、七星渠、分陜石、廉振星、祿存星、巨門星、關爺廟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芍^是地坑院民俗的大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