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作為中國文聯命名的中國清明文化傳承基地,七朝古都開封正在舉辦的清明文化節,以其宋韻春色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踏青、覓古、祈福,感受著中國傳統迎接春天的節日氛圍。
這只是開封年度主題文化活動中的一個。去年以來,開封“內外兼修”,月月有群眾性主題文化活動舉行,月月有文化項目落地,全力打造“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用群眾文化打開文化寶藏
古城開封,有著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1萬多處歷史文化遺存、240多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大相國寺、龍亭、鐵塔等著名景區,又有體現宋韻遺風的開封府、城摞城奇觀等文化資源,清明上河園的民俗文化、龍亭公園的宮廷文化、開封府的府衙文化、天波楊府的忠孝文化,依然藏在深宮。
像打造清明文化品牌一樣,2012年以來,開封市通過月月舉辦群眾性主題文化活動,把隱藏在書本中、靜止在古跡上的文化寶藏依次打開:
正月大宋年文化,二月龍文化,三月岳飛文化和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文化,四月清明文化,五月宋詞樂舞文化,六月書法文化……包公文化、菊花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傳統體育文化……一個個傳統文化的經典元素,通過有形的文化設施和文化形式,鮮活地走到了當代人面前。
剛剛過去的3月岳飛文化周活動期間,中外岳氏宗親紛紛來到開封朱仙鎮,人們用說、唱等藝術形式緬懷岳飛,感受、傳播宋代英烈文化的魅力。
連續舉辦五屆中國收藏文化論壇之后,開封逐步成為國內集鑒定、展示、物流集散于一體的收藏文化基地。
一個個群眾文化活動的舉辦,也使開封找到了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打造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商業為力的“文商旅”體驗式產業鏈。2012年,開封旅游人數達到4416萬人次,同比增長13.2%,文化旅游綜合經濟收入突破180億元,同比增長16%,文化產業吸引外資突破300億元。
開封市委書記祁金立說,“開封要發展、要崛起,就必須把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挖掘到極致,發揮到極致,運用到極致。”
全城一景 彰顯宋韻特色
一千年前,北宋東京城是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千年來城市格局和中軸線始終未變,宋都古城風貌保存至今。
在開封人眼里,開封的宋韻,遠遠沒有展現出來,能再現北宋東京城繁華景象的開封,應與北京明清文化、西安漢唐文化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展示華夏歷史文明發展脈絡。
為此,開封大開城門大作“宋文章”,全力推進中南六省唯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建設。
“未來開封的城市名片,就是古韻與時尚之都、文化與實力之城。”開封市市長吉炳偉說。
事實亦是如此,開封今年要實施的50個重大項目中,文化項目就占了10個。
隨著城摞城大宋文化博物館體驗展示區、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清明上河城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生態休閑度假區等園區建設的全面展開,開封不斷加快文化項目引進和建設步伐。
古城墻修復、書店街整修、城摞城展示持續推進,鼓樓復建即將竣工,展現東京城六河連五湖和橋梁的水系工程已初具規模,開封最大的文化收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易市場——大宋文博城開工建設。
投資規模較大的清明上河城、東京夢華苑文化產業項目相繼簽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公司與開封市政府簽署文化產業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引入金融資本投入開封文化產業發展;城墻保護與開發項目、宋瓷博物館項目、水系一期提升工程項目即將開工,新推出的徐府街改造、龍亭公園改造提升等正在招商……
“全城一景,讓游人享受千年宋都文化大餐的同時,也使文化產業由單打獨斗式轉變為產業鏈條協調發展的模式。”河南大學教授劉坤太說。
內外兼修 涵養城市精神
中國書法名城、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收藏文化名城……如今的開封,已經擁有多個以文化命名的國家級頭銜。
作為中國書法名城,開封擁有121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450名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各類書法團體近20家,去年菊花花會期間,創下了“千人書菊”、“千人共上一堂書法課”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書法文化周主題活動舉行后,越來越多市民成為書法愛好者的同時,開封的書法市場得以培育,書法產業發展空間大大拓展。
文化活動的密集舉辦,產業項目的密集開工,一手抓文化文化產業發展,一手抓群眾文化生活,開封的文化資源寶庫一次次被“激活”,文化力正成為開封社會經濟永續發展的新引擎。
“保護、利用好珍貴文化遺產,建設城市文化生態,涵養、弘揚民族文化精神,開封當仁不讓、正當其時。”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程遂營如是說。
文化的開封,正向世人展現其獨特魅力。以文化的力量作為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支點,一幅融古貫今的新繪《清明上河圖》,有望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