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打造“全域旅游”,帶動“全域脫貧”?!奥糜?扶貧”的精準扶貧“嵩縣模式”,正助推美麗嵩縣在奔小康之路歡歌前行。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使中國現有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5年歲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正式發布,中國向世界做出承諾。
“洛陽嵩縣要實現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貧困線以下的15700戶51218人全部摘掉‘帽子’。”在全省脫貧攻堅推進會上,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嵩縣政府立下了軍令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旅游注定和扶貧相遇!
截至2015年底,我省有430萬貧困人口。省委省政府鄭重承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沐浴國家精準脫貧的春風,搭乘旅游扶貧的快車,敢為人先的嵩縣人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推進精準扶貧,調動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從“扶貧”到“富民”、從“貧困村落”到“美麗鄉村”、從“全域旅游”到“全域脫貧”的特色發展之路,探索出了“旅游+扶貧”的精準扶貧“嵩縣模式”。
8月20日,在洛陽南部嵩縣白云山下的天橋溝村,燦爛的笑容綻放在每一位村民的臉上。當天,“幫扶一個貧困戶,嵩縣山水任您游”旅游精準扶貧大型公益愛心活動在這里啟動,為“旅游+扶貧”的“嵩縣模式”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旅游精準扶貧正以其強大的市場優勢、新興的產業活力、強勁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帶動作用,成為嵩縣扶貧攻堅的生力軍。嵩縣地處伏牛山腹地,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今天,勤勞智慧的嵩縣人依托“青山綠水”的自然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旅游帶動脫貧致富、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路。今天,一幅“旅游+扶貧”精準脫貧富民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找準產業優勢 妙解脫貧難題“嵩縣模式”應運而生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保證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實施旅游扶貧、助力全面小康是省委、省政府交給嵩縣的歷史重任。
八百里伏牛山蜿蜒逶迤,大自然雕飾出壯麗的山水畫卷在嵩縣定格。這里是中國旅游強縣、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試點縣,擁有5A級景區白云山,4A級景區天池山、木札嶺等10余個特色景區。但是,素有“九山半嶺半分川”之稱的嵩縣卻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縣域內有15700戶51218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這些貧困人口大部分聚居于深山生態景區周邊。
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如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讓“老鄉”脫貧致富奔小康?嵩縣的決策者們陷入了沉思。
在政策和機遇面前,嵩縣審時度勢,果斷地提出“旅游+扶貧”的發展戰略——把鄉村旅游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引擎,運用統籌思維,黨政主導,調動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誓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從此,嵩縣四大班子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切實把扶貧工作擺在第一民生工程的地位,并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急迫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扎扎實實地推進脫貧攻堅。
項目做引領 產業來驅動旅游扶貧貴在“精準”
在深邃的碧空下,遠山蒼勁如黛,玉帶般的公路飄入白云深處。與之相映成趣的,是散落在綠樹小溪邊的農家賓館,和那里人們的笑臉……這是記者在木札嶺下的龍王村看到的絕美田園風景圖。
記者獲悉,原來的龍王村是個遠近聞名的窮地方,村民多以伐木和采摘藥材為生,孩子上不起學,男孩兒大了都不好找媳婦兒。2002年木札嶺景區開門營業,村民李素珍在景區旁開了個農家賓館。令她沒有想到的是:10年后,實現了她人生的華麗轉身。
林海農家賓館擁有120個床位,一年帶來七八十萬元的收入?!板X包鼓起來了,用著蘋果手機、開著小汽車,日子越過越舒心。”她笑著說。
旅游的發展,游客的不斷涌入,真實地詮釋了“旅游+扶貧”帶來的山鄉巨變。目前,龍王村的農家賓館已達300多家,床位超過10000張,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農家賓館已經“蔓延”到周邊5個行政村,當地農民逐步向無公害種植、商業零售、旅游客運、苗木花卉、旅游工程等行業延伸,實現了旅游開發和旅游扶貧的有效對接。
旅游扶貧,貴在精準?!皫头鲆粋€貧困戶、嵩縣山水任您游”活動,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模式,讓幫扶者更快捷地選擇幫扶對象,實現扶貧更精準的成功案例。之后,嵩縣相繼出臺了《關于支持農家賓館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景區周邊旅游要素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依靠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整體拉動,助推特困地區連片整體脫貧。
今年,天橋溝滑雪場、天橋溝自駕游營地、白云山水上樂園、八道溝溫泉度假區建成開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仙女潭休閑度假區、田園牧歌農業采摘觀光、田湖豫西民居風情園等一大批特色農莊,為精準扶貧注入了強勁動力?!搬院?、“茵陳汁”、“烙畫”等旅游商品生產漸成規模,目前,全縣從事旅游經營的商戶達6850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31家。
精準扶貧增強了旅游投資活力。河南瑞貝卡集團投資120億元打造的白云山旅游度假區項目,涵蓋車村、白河兩個鄉鎮,形成四大旅游片區,串起脫貧致富帶,帶動了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扶貧模式謀求創新
車村鎮天橋溝村是省旅游局的定點幫扶村,在駐村第一書記陳占元的帶領下,“白云花田·妙趣天橋”初露“芳容”,以鄉村游樂為核心、美食體驗為補充、休閑度假為輔助的產品體系,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
“旅游+”的模式,為精準扶貧的“嵩縣模式”插上了奮飛的雙翼。嵩縣不斷創新“景區+村居”、“能人帶戶”、“合作社+農戶幫扶”、“公司+農戶”等多種扶貧模式,實現了貧困群眾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脫貧的轉變。
洛陽白云山自駕旅游營地采取的是“旅游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今年上半年,該營地投資1600萬元,完成露營帳篷營位、房車營地標準營位、五人制足球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安排當地農民工就業,直接提高當地村民收入。此外,農戶推出的“現場工藝竹編”、“小毛驢石磨雜糧”等特色產品深受都市客青睞。
扶貧模式和方法不斷創新,資源整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天橋溝村和石頭部落成立了村旅游公司,貧困戶以農舍、林地、苗圃等資源入股,變成了股東。公司再返聘貧困戶從事生產經營,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也拓寬了貧困戶增收脫貧渠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精準扶貧,必先扶志、扶智。嵩縣采取上級代培、村級自訓的方式,培訓廚師、服務員、種植和養殖人才,讓貧困人員“一技促脫貧”。在嵩湖生態園,該項目的帶頭人已累計培訓安置閑散勞力300多人,其中80%是本地婦女。下一步,嵩縣還要通過“互聯網+旅游”的雙重助力,讓貧困戶真正地摘下“窮帽子”、吃上“旅游飯”。
“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嵩縣模式”助推全域脫貧
2016年2月,嵩縣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面對扶貧攻堅的擂擂戰鼓,以“全域旅游”為龍頭,輻射和帶動旅游扶貧攻堅、實現全域脫貧的良好態勢日漸形成。
作為全域旅游的核心目標之一,“旅游扶貧”絕不是簡單地給錢給物幫扶,而是構建完整的旅游產業鏈,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成為“精準脫貧”的實踐者、受益者。在白云山景區,旅游帶動了周邊鄉村在餐飲業、住宿業、娛樂業、商業等方面實現了創業富民和就業富民;在車村鎮、城關鎮,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使村民通過建設有機農產品基地等,從傳統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堅持“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嵩縣把“商、養、學、閑、情、奇”新旅游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實施了“572510”工程,即每年打造5個特色小鎮,提升7條生態景觀廊道,建設2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創辦10個休閑農業觀光園,助推全域脫貧。
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旅游扶貧,帶動了地方經濟,改善了山區環境,也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改變。以前他們見個城里人都害羞,現在個個懷揣名片招徠生意。許多人通過互聯網掌握信息,用微信、微博與游客互動,真正成為旅游扶貧的受益者。
發展鄉村旅游是實實在在的扶貧,而且脫貧后不易返貧?!奥糜?扶貧”扶貧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符合實際的新路子。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嵩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百萬人次。預計到“十三五”末,“旅游+”將帶動3.5萬貧困人口脫貧?!搬钥h經驗”再次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戶,堅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嵩縣人依靠旅游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堅定不移。
打造“全域旅游”,帶動“全域脫貧”。“旅游+扶貧”的精準扶貧“嵩縣模式”,正助推美麗嵩縣在奔小康之路歡歌前行。
全球十大最受歡迎拍照景點給你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