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的大將樊噲在云安射獵,追逐一只白兔時,竟發現了一口鹽泉,于是劉邦命當地隱士扶嘉掘井汲鹵煮鹽,從此拉開了云安汲鹵煮鹽的歷史帷幕。今天,這里的一大部分已隨著三峽工程蓄水沉入了水中,只有少部分珍貴的建筑被整體地搬進云陽新城保存了下來。雖然云安古鎮從地理上消失了,但在所有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心中,云安永遠存在。
白兔指路,漢王煮鹽論雄
云安鎮,位于重慶東部的“長江上游第一縣”云陽縣內,距縣城37公里。這里曾經有過一座依山傍水、古樸悠深的古鎮——云安古鎮。想象中,順著蜿蜒曲折的街巷,徜徉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宛如走進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古色古香的閣樓、綠樹掩映的民居、漆色斑駁的店門、悠閑漫步的老人、追逐嬉笑的孩童……一切都顯得那樣平和,讓人恍如隔世。那古樸蒼老而今風骨猶存的陜西牮樓,那兩三座高聳的煙囪,那傲然橫空的亞洲第一斜張橋和萬古奔流吟唱的湯溪水,都在夕陽里昭示著古鎮曾有的繁華和輝煌。
云安古鎮
這里曾是稱雄巴蜀、名聞遐邇的古鹽都,涌流著世界最古老的鹽泉。云安汲鹵煮鹽,以“白兔井”的誕生為標志。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為招收巴、蜀人定“三秦”,率樊噲由東鄉(今宣漢縣)入朐忍縣(今云陽)募兵招賢。樊噲在云安射獵,見一白兔,逐而射之,白兔負傷逃入草叢。樊噲撥草尋覓,發現石縫中有一股鹽泉緩緩流出。劉邦與隱士嘉相遇洞口,嘉勸劉邦早定三秦大業,高祖知嘉志在扶翼,賜嘉姓扶,令扶嘉掘井汲鹵煮鹽。扶嘉使民在涌出地表的自然鹽泉周圍,用土石圍筑成井口,向下挖掘,直到鹵水涌出,建成了云安第一口鹵井——白兔井,從此拉開了云安汲鹵煮鹽的歷史帷幕。
今天的云安古鎮沉睡在長江三峽庫區的水里
扶嘉去世后,其女依囑順鹵脈增掘九口鹽井,井鹽產量逐步擴大。此后,人們陸續開鑿數百鹽井,最多時達185口。據考古發掘發現,云安鹽井不下500口,整個古鎮就坐落在廢井之上。許多井在使用若干年后,或因鹵水改道,或因鹵水變淡,或因山洪浸灌而被廢棄。只有白兔井歷經二千多年而鹵水豐溢,直到1987年,鹽廠使用萬縣高峰濃鹵后才壽終正寢。白兔井為云安鹽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白兔井也是中國最古老、使用壽命最長、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徑淺井,在我國的鹽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