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大眾化消費潮流,尋找特產禮品的轉型之路,11月15日,第四屆河南特產營銷沙龍在河南省農副土特產品流通協會開場。來自全省的50多家會員企業一致認為:特產必須從禮品化轉向大眾化,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特產禮品大眾化,“特”字不能丟
談到特產如何轉型,河南蜜樂源養蜂合作社董事長何昕的看法是降價格,簡包裝,重品質,“我們的產品就是要鎖定大眾消費群,對特產而言,老百姓更注重的是產品的價值,而不是價格和包裝。”
“大紫丫”烤薯坊的負責人王金濤則認為,土特產一定要讓顧客感受到它的原汁原味,“大紫丫”烤薯全部為有機紅薯,同時還擁有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的地理原產地標志。雖然原來也嘗試過走禮品路線,但是最終把主攻方向放在了烤薯上。通過烤薯機建立龐大的微終端體系,讓烤薯更加美味時尚,這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追求,因此一上市就獲得了消費者追捧。
“黃河金”生態鯉魚的負責人崔菊芳說,通過和阿五美食、魯班酒店等多家餐飲企業合作,“黃河金”的鯉魚逐漸為廣大消費者所了解和接受。“特產企業要注重體驗式營銷,通過品質贏得口碑和市場”。
天瑞SOD蘋果總經理杭天斗、“紅旗渠”冬凌茶董事長李慶曾則同樣認為,健康、養生是特產禮品的一大趨勢,產品不管走何種路線都要堅持品質。
研究消費差異,分層次體現特色
大眾化消費市場究竟該如何開發?
白云山白云農家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長會認為,走親民路線,銷售模式一定要 “接地氣”。今年雙十一,“三只松鼠”在天貓的銷售額是堅果類里面位列前茅,特產與電商聯手更有利于推動大眾化消費,這一點值得特產企業研究。
信陽毛尖集團鄭州分公司總經理、協會專家顧問團成員楊波則認為,河南大部分特產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還談不上什么轉型,需要調整的是經營思路和對產品的市場定位。
楊波建議,特產企業在產品特色塑造上,應該結合自身實力和優勢,適應市場需求。對于大眾消費差異化的需求不能忽視,產品的特色也應該分層次體現出來。送禮時送質量好、包裝好的東西,自己用時就買包裝稍微簡單一點的,這種消費心理在產品生產、營銷上也應體現出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