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農民資料,制作外地就診的虛假材料,來到西部地區套取新農合補償基金。近年來,我國多地新農合詐騙案頻發。由于我國異地就診報銷面臨監督難題,新農合基金安全運行受到挑戰。
據廣西宜州市警方介紹,今年6月,一疊來自廣西宜州安馬鄉的新農合報銷票據引起了警方注意,填報人是當地一名教師,并未去過廣州,卻在廣州市中醫院花費醫療費用5萬多元。根據這一線索,公安機關迅速介入調查,一個涉及廣西10多個縣(市)、50多人的詐騙團伙開始浮出水面。
“新農合詐騙形成一整條利益鏈:有人專門收集、購買或騙取農民身份信息后,提供給其上線,上線則負責向專門制作材料的不法分子購買虛假票據,每套票據制作成本大約為1000元至3000元;每位‘出售’信息的農民可獲2000元至4000元‘報酬’。”宜州市公安局經偵大隊隊長周小東說。
并非僅在廣西,近年來,湖南和貴州等多地都發生新農合基金詐騙案。在湖南省一個縣,當地農合辦2010年以來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利用假發票騙取新農合醫療保險金案件線索達35件。
宜州市新農合管理辦公室主任王羽平說,關鍵原因在于,我國各地醫療機構信息不共享,報銷地新農合管理機構很難進行核實,當工作人員向外地醫療機構電話核實票據真偽等各項事宜時,時常遭遇推諉、拖延等各種情況,審核人員只能通過醫療從業經驗、住院清單與病理治療推斷真偽。“不久前,宜州新農合管理中心向廣東一家醫療結構核實時,遭遇對方‘踢皮球’,共花了3個月才確定資料真假。”王羽平說。
一些新農合工作人員認為,當前我國建立醫療機構信息共享平臺迫在眉睫,只有實現住院票證網絡查詢和住院時間、地點等基本信息查詢共享,并將醫保卡使用情況記入個人誠信檔案,直接與報銷額度掛鉤,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新農合基金的運行安全。
周小東說,由于新農合報銷發票全國不統一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特別是患者縣外、省外就醫行為監管困難,我國可嘗試統一發票制作式樣,以方便監管人員進行審核,并加強社會監督。(夏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