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流轉速度的逐步加快,我省規模種糧越來越多。那么經營多大面積才能更好地發揮規模優勢、獲得最佳收益呢?省地調隊日前公布了對全省150個不同規模種糧大戶的調查情況,結果顯示,糧食規模種植面積保持在200畝左右,既能確保比較理想的收入又能很好地控制風險。
據統計,目前全省規模種糧戶已超過1.1萬戶。本次調查分為50畝~100畝、101畝~300畝、301畝~500畝、501畝~700畝、701畝~1000畝、1001畝以上等六個組別進行。從生產投入情況看,畝均投入最多的是50畝~100畝組,為551.2元,投入最少的是301畝~500畝,畝均478.3元。從走勢看,生產成本隨著規模擴大畝均投入逐漸減少,但當超過一定規模后,畝均投入不減反增。從單位收益看,101畝~300畝和301畝~500畝收益較高,畝均超過了440元,101畝~300畝組收益最高,接近445元。從平均畝產看,面積低于200畝的規模戶,平均單產最高。
分析指出,規模種植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在當前我省耕地資源比較緊張、農田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土地不能完全連片、糧田管理主要靠人工、耕作機械主要靠租用等條件下,規模種植面積保持在200畝左右比較合理。
分析認為,隨著全省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未來我省糧食合理種植規模將會隨之擴大。(侯愛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