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紅色,小的像鴿蛋,大的像雞蛋,有別于其他袖珍薯類僅外觀漂亮,它糖分更高、纖維更少、口感綿甜,盡管價格不菲,仍然供不應求。10月21日,筆者在方城縣拐河鎮石龍山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見到了當地人所說的“珍珠薯”。
小紅薯受到熱捧
在貯藏倉庫,10多位社員正忙著分揀機器收獲的紅薯。據技術員李宗欣介紹,“珍珠薯”是通過篩選優質紅薯得來的,可以說是優中選精。紅薯收獲后,甄選出35克~50克,外表光滑、有亮澤的個體,清土裝袋存入倉庫。之所以不立即投放市場,為的是糖分轉化,這樣紅薯口感更甜。由于個頭小巧且精致,社員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珍珠薯”。
“我是專門從陜西趕過來的,這種紅薯口感、品相都很好,上個月我們進的成品在西安市場很快以每公斤8元的價格銷售一空,這次來打算再進10噸。”經銷商劉老板告訴筆者。
現在,每天都有好幾撥外地客商專程到合作社批發“珍珠薯”,提貨價也從每公斤4元飆升到了每公斤8元,但仍然無法滿足供貨需求。
意外發現的“金疙瘩”
別看現在“珍珠薯”這么熱銷,它被發現卻是在一個偶然。原來,合作社最初搞紅薯種植只是為了儲備淀粉生產原料,加工過程中社員為了方便機械操作,把個頭小的紅薯分揀出來,一部分留著自己食用,另外一部分送給了親友。沒想到這些小個兒紅薯口感極佳,慢慢地引來了附近村民購買。社長張建軍敏銳地感到,如果將小個頭紅薯分選加工并利用自身渠道進行推廣銷售,或許能夠成為合作社的一個新品牌。
面對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袖珍薯品種,“珍珠薯”如何才能脫穎而出、賣出自己的特色?為此合作社幾次召開全體會,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要想做出品牌、做出產業,“珍珠薯”的品質一定得比別家強。
品質保證是關鍵
“我們都簽了協議,種植中的每個步驟都要聽從社里統一安排。”社員沙太告訴筆者。
為了保證品質,合作社與社員簽訂了品質擔保協議,規定從引苗到銷售各個環節,社員必須服從管理,嚴禁私自操作。他們從鄭州、商丘等地農科所統一為薯農引進鄭紅7號、商薯19號等7種薯苗,這些品種的淀粉平均含量比本地品種高出30%左右。在種植中,根據節氣,按照省農技專家的指導要求,合作社為社員統一提供化肥、農藥和指導用量表,收貨時提供機收服務,同時規范原料的分揀標準和包裝,確保了“珍珠薯”品質、品相基本統一。
今年,該合作社流轉土地4000多畝,年產優質紅薯2000多噸,其中“珍珠薯”50多噸,僅此一項就為薯農帶來40多萬元的收益。(倪崇 王小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