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位于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一段長約200米的供水管道退出運行,與普通管道不同的是,這段管道建于清朝光緒34年(1908年),宣統元年(1909年)通水,運行至今已106年。這種管道的“扎實”之處在于,這么多年,水務部門一直沒有管道維修和爆管的記錄。(5月22日《長江商報》)
這段修建于清末、歷時106年的供水管道將光榮地“退休”了,它俯身地下輸送飲水時鮮為人知,但它將結束使命推出歷史舞臺時,用一種別致的方式讓人記住它的存在——零爆管維修記錄!它的堅韌令見慣通水管道爆裂的市民耳目一新,也激活了人民對商業道德的鮮活記憶。
有人試著分析這段清末時期的供水管道無爆裂的原因,說這段供水管道是進口英國的,英制供水管道技術佳、質量高、管壁厚,所以才持久耐用。這個解釋看似有道理,其實很牽強。供水管道的確是進口英國的,但我們現在的供水管道制造技術遠強于100多前的英國,可是,我們的供水管道呢?除了一些是施工機械碰觸造成的爆裂,也有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因的爆裂啊,那么,這些找不到原因的“管脆脆”又是怎么回事呢?顯然,唯一能說得通,就是修建商在選材時做了手腳,沒按標準購置,或者供水管道制造廠家偷工減料了。
和供水管道同樣重要的是排水管道。每年夏季,暴雨都會拷問南方城市的排水系統。城市排水系統很廣,但排水管道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環。試想,如果排水管道質量不合格,中間出現破碎,必然導致淤堵,流通不暢,路面積水就無法排出,造成城市內澇。因此,我們痛恨修建商在供水管道、排水管道上做手腳的不法行為。他們想方設法地躲避監督,購置次品供水管道,節省修復供水管道費用,中飽私囊,怎能不令人憤慨?
我們為清末的這段“百歲管道”點贊,因為流淌的是商業道德血液,也希望借此給那些利潤熏心的不法修建商敲敲警鐘,你們也要讓自己修建的供水管、排水管流通道德的血液啊!(黃齊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