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國家級傳統文化課題研究小組獲悉,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即將出版,預計今秋進入課堂,開展新課程實驗。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學習的《道德經》將原文全本講解。(3月31日《京華時報》)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也能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毫無疑問,《道德經》就是浩瀚的傳統文化中一部頗具代表意義的經典。竊以為,其中講“德”的部分,更適宜道德自覺迷失的現代人學習。
作為國內第一套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高中版《道德經》即將在秋天走入高二學生的課堂,這應該是個喜訊。不過,我想說的是,我們的觀念和想法不能無法左右學生,更何況,我們成年人雖然贊同多學習傳統文化,但也有很多人并沒有做好學生的榜樣,甚至有些上對學習傳統文化所謂“喜歡”純屬葉公好龍。其實,鞋子再好,是否合適要看腳的感受,傳統文化再美,也要看學生的態度。當然,如果把傳統文化納入高考范疇,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那種積極性應當是“被動”的代名詞。
因此,要想讓學生積極地學習包括《道德經》在內的傳統文化,僅僅研發教材還不夠,應當在抓住學生的“心”上做文章。那么,如何抓住學生的“心”呢?教師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教材的研發者還根據現代學生的時代特征,比如利用學生對移動互聯網的癡迷,研發《道德經》適合智能手機的APP版本,讓學生喜聞樂見;或借助現代科技的手段,將以多種形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呈現;還可以在電視上采取“百家講壇”的形式,給學生開課??傊?,教材研發者、教育部門和學校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抓住現代學生的“胃口”,把“要你學”轉變為“你要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
興趣是最后的老師。傳統文化再好,再值得學習繼承,但也應當適合學生,適應學生,而不能逼迫學生學習。如果我們能利用和移動互聯網這個工具,運動現代科技,注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若真的如此,何愁推動傳統文化一面熱呢?(黃齊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