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國家級傳統文化課題研究小組獲悉,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即將出版,預計今秋進入課堂,開展新課程實驗。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學習的《道德經》將原文全本講解。(3月31日《京華時報》)
通識教育是指在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獲取通識,是一種更利于培養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應當是面對所有學生的教育,屬于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與專業教育可以互相補充。
而當下的所謂通識教育,只是搞各種知識“拼盤”,或者學點琴棋書畫、知道一點“國學”常識之類,這當然需要,卻是遠遠不夠的。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主干,應當引導學生接觸人類文化經典。
傳統文化課程現在面臨著很尷尬的境地,由于考試不考,一些學校直接用這些課時上語數外。現在學生要學的知識比建國前增加了很多,英文、計算機等占用相當多的時間,不像以前那樣專注地學語文。學生人文素養普遍差,甚至基本的讀寫能力都不過關。對于這種現狀,從小學、中學抓起,量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是值得肯定的。
在高中層次上,讓學生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系統性的了解,學會欣賞文學與文化精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進而養成高品位的閱讀習慣,會終生受用。
再者,當前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西方敵對勢力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國內,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發生重大變化。這些復雜、多變的趨勢和形勢,對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劉云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事關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打牢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礎,是全部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要素,課堂上加大傳統文化的占比,是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
《道德經》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也是傳統文化的象征物。她以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其中既有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道德規范;既有高尚情懷,又有修養準繩;既有生活箴言,又有處世之道,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對中學生進行全本講解,有利于核心價值觀的滋養。
傳統文化教育要做到名歸實至,必須依賴高考的杠桿撬動。針對傳統文化面臨“好看不中用”的尷尬,可以在高考科目語文、歷史、地理、政治中,增加傳統文化的考察內容。具體講,在高考中應該有楹聯對仗和詩詞歌賦創作類試題,還應該設計政論或申論形式的傳統文化論述題,以激發引導學生對傳統哲學理論體系的學習投入和精神向往。
把高考指揮棒用好用活用準,才能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效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才不愁后繼乏人,進而才能在立德樹人上發揮牽引作用。(張全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