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召開的全省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省委書記提出“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文藝的創作導向,切實解決好寫什么、唱什么、演什么的問題,解決好給誰看、給誰讀、給誰演的問題,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也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們在創造的過程中,常常忽視這個問題。有些作品是寫給出版商看的,有些是寫給評委看的,有些甚至是寫給領導看的。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就算你吹得天花亂墜,騙的了一時,也騙不了一世。正所謂,你若端著,我便無感。不接地氣的作品,自然不會有什么人氣,恐怕連成為廁所紙的資格都沒有。
河南作為文化大省,有著深厚的歷史氛圍和文化基礎,河南也是韓愈、杜甫、白居易等文學大豪的故鄉。而這些人之所以成為大家,正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充滿著人文主義關懷,他們更深刻的了解那個時代,了解民眾的喜怒哀樂,知道為誰而寫,為誰而作,才能寫下流傳千古的作品。而前一段,河南地區流傳的幾個神曲,比如《我是不是恁哥?》《白擱這兒亂了》,在網上受到熱捧。這樣的東西,看似粗俗,但卻真實的反映了社會現象,就象是說的身邊事,身邊人,你會覺得很親切,很寫實。好的作品,自己會說話,自然會受到大眾的歡迎。
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的很多文藝工作者可以向微博大“V”學習。大家知道在微博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內容嗎?形式嗎?不,都不是,而是粉絲最重要。沒有粉絲,你再好的內容和再好的形式都不會得到擴散。因此,很多微博“大V”,都很關注粉絲的感受,想著怎么去制作更好的內容獲得粉絲點贊。而想獲得粉絲的支持,自然要創作出更接地氣,更現實的東西,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同。所以能夠成為微博“大V”的人,大都是在自己的領域創作出了更多接地氣的作品,或者他們更加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才能贏得粉絲的點贊。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如果想獲得點贊,就應該放下身段,走到群眾中去體驗生活,去感受大眾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悲歡離合,才能寫出來膾炙人口的精品來。(寒江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