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濟總在曝光后,說明了救助“反射弧”的遲鈍。這亟須基層組織建立完善的摸底、上報機制,對困難群體進行主動救助而非被動補漏。
據報道,44歲的安徽定遠縣單身農民劉敦和,雙腳受傷感染,因沒錢治療腳部炎癥惡化并壞死,其用茶杯碎片自行割掉雙腳。經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劉敦和已住院接受治療,手術費用由捐款支付。
又見“自斷腿腳”,這跟去年10月媒體曝光的農民鄭艷良“自鋸病腿”事件,聽上去如出一轍:都是底層貧困者,都無錢看病,都選擇以近乎“自殘”的方式自行救治;被曝光后,都引起輿論關注、地方重視、社會救助。
最終,鄭艷良在多方救助下,劫后獲重生;而劉敦和也被定遠縣民政、殘聯列入鄉、村二級救助對象,并由鄉政府牽頭捐款……可以想見,他的命運也將迎來轉機。但也要看到,這種依賴聚光燈打照的命運逆轉,既悲情也非常態化救助機制。就像躺在病床上的鄭艷良曾擔心:隨著關注度降溫,自己會回到鋸腿前的等死狀態。
與鄭艷良有新農合醫保,卻付不起大病醫療的自付部分不同的是,劉敦和并未參加新農合。這讓人遺憾:治療腳部炎癥乃至截肢,本屬醫保基礎保障范疇,如若納入新農合,且特殊情況下自付比例能壓縮至最低,劉敦和或無需悲情斷腳。
沒參加全年“只”用繳百來元的新農合,是因短視,還是因“繳不起”(畢竟劉敦和極度貧困,參保費用或是筆不小負擔),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就“結果導向”看。當地有關方面“跟著鎂光燈跑”的救助方式,無疑有些被動:對劉敦和的生存困境,當地村委會等本就知情,試想,如果基層組織能對特殊貧困群體建立起摸底和上報機制,對這類群體“重點關照”,采取多重幫扶方式,如給劉敦和式貧困人群發放困難救助金時,先行拿出部分替其繳上新農合,那劉敦和還會游弋在保障范疇之外嗎?
從鄭艷良到劉敦和,救濟總在曝光后,說明了救助“反射弧”的遲鈍。其衍生的后果就是,有些困難者只能靠“自斷腿腳”類的悲愴形式,換取輿論關注,來擺脫困境。
而要規避這種悲劇,有賴于基層組織建立完善的摸底、上報機制,并增強救助針對性,避免基本醫保對困難群體的覆蓋“遺漏”,實現社會保障和重點救助的無縫隙覆蓋。只有讓制度性救濟趕在前邊,才稱得上保障兜底;相反,事發并曝光后的救助,雖不乏善意,但也只是被動的補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