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今年將增加2.8萬個名額讓農村孩子上重點大學。
在這個成才路徑多元的時代,高等教育也許不是改變個人命運的唯一路徑,但至少是主要路徑之一。保證此一路徑更好地向中西部、農村地區延展,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有更寬闊的上升通道,是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體現,而教育公平又是整個社會公平體系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子系統。兩會上,眾多代表委員對此密切關注。
中國是一個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大國,教育領域地區差異很大,必須及時給予必要的補充與彌合。近些年,政府在促進教育資源傾斜上做了許多工作,但歷史欠賬不是短期就能補齊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教育公平、教育改革積極建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將在這方面有更大作為,這讓整個社會看到了決心和希望。
不過,也有少數人有疑慮。比如,有人認為過度強調教育公平,會抑制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降低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殊不知,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更多的是看一國教育的整體質量,而非不具備普遍性的極少數。當下中國,有關教育的公平與效率之辯,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國情明擺著:中西部及農村貧困地區,是我國教育的短板,這塊短板不補上,中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無從談起。
還有人擔憂,教育資源過分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對其他地區學生“不公平”、對程序正義有破壞。事實上,公平總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之上。教育公平需要考慮到“程序性正義”,也要考慮到“補償性正義”。東部、大城市享受了幾十年的優質教育資源,如今已經具備相對成熟的教育資源配備。此時將不斷激活的教育資源適當填補中西部、農村地區,正是教育公平正義的一個最正當取向。
公平正義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力量。今天的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經開啟,以教育改革促進公平正義,既是一種眾望所歸的改革實踐,更是一股循環往復的改革動力。以公平正義的姿態,把“占GDP4%”的教育預算用好,把教育競爭力的短板補上、把歷史的欠賬還上,中國教育就有望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爬坡升級、超越過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