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張桂菊雙手翻飛,藤條來回纏繞,一個藤椅座面很快從無到有。不遠處,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安靜地看著她做編織活。
這里是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城關鎮趙樓村尚百利藤制品廠的加工車間。老人名叫岳喜梅,88歲,是張桂菊的婆婆,身體不好,隨時需要人照顧,張桂菊便每天帶著婆婆一塊來廠里上班。
“在這里照看我方便,留在家怕我摔倒,我的腿不行了,眼也看不清了。這里人多,熱鬧,高興!”岳喜梅聲音雖略帶顫抖,但能聽出其中的滿足之情。
張桂菊能一邊掙錢,一邊照顧婆婆,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作地點離家近。在這里上班的基本上是周邊村里的留守婦女。張桂菊的兩個兒媳婦也在這里上班,不僅每個月能掙一千五六百塊錢,還能就近照顧上學的孩子。
臺前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外出務工是重要收入來源,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許多農村婦女不得不留在家里。為此,臺前縣探索通過政府投資建設扶貧就業基地,吸引企業把車間辦到村里,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掙錢、持家兩不誤。
尚百利藤制品廠的負責人秦文云說,他們租用基地的房子作為加工車間,既節約了投資成本,又解決了招工難的問題。“目前有周邊4個村70多人在這里就業,其中30多人為貧困戶。”
據臺前縣縣長王俊海介紹,全縣已經新建和改造113個精準扶貧就業基地,引進了服裝加工、汽車配件、羽毛制品、編織包裝等各類企業,吸納就業7345人,其中,貧困人口2938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
臺前縣打漁陳鎮棗包樓村扶貧就業基地有一間專門辟出的小屋子,十幾名孩子正坐在小板凳上看動畫片,外面就是晨晨服飾的加工車間。10歲的張艷告訴記者,這里有空調,涼快,還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玩兒,比在家里待著有意思。
張艷的媽媽就在外面的車間里干活。晨晨服飾的負責人焦修縣說,他們把這個小屋子叫希望之家,還有志愿者教孩子們讀書學習。“孩子們在這里學習玩耍,大人在這里才能夠安心干活。”
“留得住媽,拴得住娃。”這是臺前縣群眾對扶貧就業基地作用的形象概括。在基地選址上,臺前縣堅持貧困村優先,尤其是建在學校、幼兒園附近,充分利用閑置的學校、倉庫、民宅等進行改造提升,節約資源,著重引導同縣主導產業吻合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以吸納更多貧困戶就業。
56歲的貧困戶陳桂榮在打漁陳鎮周莊扶貧就業基地上班,每月工資1500元左右。她老伴有病,兒子遭遇車禍,還有一個需要照看的孫子。看到記者過來,她停下縫紉機上的工作說:“如果不是這個廠,我根本沒地方掙錢。”
臺前縣委書記常奇民說,扶貧就業基地建設,對貧困戶來說,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和脫貧增收;對企業來說,破解了招工難,培育了一批“小老板”;對村里來說,就業基地產權屬于村集體,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對黨委政府來說,壯大了鄉鎮企業、縣域經濟,可以說是四方共贏。
如今,臺前縣的扶貧模式已經得到各方肯定,不僅在濮陽市另外兩個貧困縣得到推廣,不少外地市也帶隊前來學習。其中,濮陽縣已建成扶貧就業點162個,帶動貧困人口就業2659人,年人均收入約1.9萬元;范縣已建成就業點及種植養殖基地共計113個,預計吸納貧困戶2456戶。
分管扶貧工作的濮陽市委副書記阮金泉說:“扶貧就業基地建設,有利于壯大村集體經濟,有利于激活農村產業,有利于吸引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有利于推動貧困地區走上經濟內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濮陽市會突出抓好這項工作,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新華社鄭州8月18日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