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月8日專電 記者從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工地獲悉,內棺吊運工作將在本月13日前完成。屆時,海昏侯考古工作將相繼轉入距離工地1公里遠的文保房實驗室中進行。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內棺套箱工作于3日上午正式開始,5日已基本完成,比預期提前了一兩天。看似簡單的套箱其實大有學問,每個方案細節都是專家反復研究后敲定的。而套箱所用的木板也要滿足相應的指標要求,考古隊在幾個月前就從東北購置了一批上好的松木。
“由于發生過坍塌,內棺并非標準的長方體,而是一個不規則的形狀,因此我們需要用填充物填補套箱和內棺之間的縫隙,以保證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說,通常是用土作為填充物,填充后箱體重量或達7噸-8噸,但考慮到這一重量遠超出現有航吊設施的承重能力,他們決定用一種叫聚氨酯的發泡劑進行替代。目前,用新材料填充后的箱體總重量才4噸多,滿足了航吊設施的安全系數。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表示,內棺吊運工作初定于10日進行,確保能在13日前完成。
至于內棺清理所需的時間,多位考古專家表示“一切從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出發”。據介紹,不同的文物種類對儲存的環境溫度要求均不相同,考古工作者將文物按照絲織品、書畫、青銅器、金屬、木漆器等分類,文保房實驗室中的低氧艙可根據文物種類設定相應的參數和各項指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存信說,此外,文保房實驗室中還安裝了航車,可幫助文物“倒立”。“如文物疊壓狀況導致考古工作者無法繼續清理時,我們會使用航車對箱體進行180度翻轉,將原先在下的底部朝上后,再進行逆向的發掘清理工作,力求每一件出土物最大化的完整度。”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歷時近5年發掘,現已進入最核心階段,內棺中清理出的物件有望成為墓主人是哪一代海昏侯的關鍵性證據。盡管考古發掘工作的大本營即將搬離原址,但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劃,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將于年內啟動建設。
(原標題: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內棺吊運將于13日前完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