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盡管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強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不可避免換擋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換,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良好發展態勢可以保持。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
2015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唯有把握大邏輯,才有大發展。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長6.9%,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高達30%左右,中國仍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動力之源、希望之翼。
從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到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系統闡釋,再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論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怎么看”和“怎么辦”,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經濟規律,牢牢把握住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新常態”成為治國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在“新常態”大邏輯中,穩中有進、穩中有好。
“新常態”判斷: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
世易則時移,時移則備變。
國際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深陷泥沼。低迷不前的世界經濟讓“出口”這駕中國經濟曾經最重要的“馬車”變得乏力;國內經濟“三期疊加”對發展與改革提出更緊迫的課題。
大智慧謀劃,方能平常心應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習近平首次對“新常態”的表述體現出深邃的戰略眼光。
“新常態”,正是在高瞻遠矚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成為貫穿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大邏輯。
在“新常態”作為經濟發展新認識提出6個月后,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的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習近平字字鏗鏘地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審時度勢,方能氣定神閑。2015年,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破浪前行,雖“形有波動”,但“勢仍向好”。
這一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蘊含了經濟新常態理論的重要內容,體現了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這一年,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國內外多個場合為中國經濟定調、提氣,傳遞“中國信心”。
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發表題為《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講話,他指出,“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2015年11月,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演講時首次提出“五個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效益質量”“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綠色發展”“更加注重對外開放”。“五個更加注重”與“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一脈相承,為中國經濟發展在“新常態”大邏輯中謀求新的發展確定了根本原則。
“新常態”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既要謀子,又要謀勢。“新常態”大邏輯飽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
這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新常態下,短期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不小,但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眼前正處于“三期疊加”的陣痛期,但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但經濟發展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沒有變;產業結構性矛盾特別是產能過剩還比較嚴重,但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領先全球的經濟增速,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研發經費總規模超過1.5萬億元,中國經濟巨輪正在駛入新境界。
這是“近”與“遠”的辯證統一。經濟新常態對改革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改革,并非只解一時之困,而要放眼全局,著眼長遠。一方面,黨中央和國務院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通過預調微調,搞好需求管理,促使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熨平短期經濟波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防范化解各種經濟風險。另一方面,著眼于改善中長期供給能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提升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這是“量”與“質”的辯證統一。“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習近平在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向十八屆五中全會所作說明中科學務實,彰顯辯證思想。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是其中之一。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進一步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理論界專家表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30多年的經濟發展實踐經驗,提煉升華到理論層面與學科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的又一次創新,極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供給側改革:引領“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統籌施策、精準發力,體現了駕馭經濟發展的高超能力,在“新常態”大邏輯引領下,中國經濟實現了穩中有進、穩中有好。
看結構——2015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60%、服務業比重超過50%,高端裝備制造成為拉動出口的主力軍,中國經濟的質量穩步提高,經濟增長的“含金量”更為盈實。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義增長9.2%。
看創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產業模式、新組織方式和新興企業嶄露頭角并孕育壯大,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的企業達到1.16萬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正在加快形成。
看改革——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總體部署,“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成為各項改革的重要遵循。近兩年,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700多項,非行政許可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改革正在深刻觸及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的骨髓,從而重構其造血功能。
“我們預計,明年中國經濟的增速在6.5%以上,而實現這樣的增速并不容易,需要宏觀政策繼續加力。”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東琪深有感觸地說。繼續單純通過“三駕馬車”的需求側管理刺激經濟空間有限,必須將目光鎖定在供給側,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習近平進一步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從“五大政策支柱”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線圖已然清晰,中國經濟必將開辟新境界。
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中國正在夢想之路上收獲更多信心與希望。(本報記者 馮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