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李曉喻 劉辰瑤)中國官方29日發文將國有企業劃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在改革、發展、監管、考核四方面分類施策。
中國國資委、財政部、發改委當天聯合對社會公布的《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明確,國企根據主營業務和核心業務范圍劃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在推進改革、促進發展、實施監管、定責考核四個方面分類施策。
改革方面,商業類國企要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
其中,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其他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參股,著力推進整體上市;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處于自然壟斷行業的,要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需要實行國有全資的,要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實行股權多元化。
公益類國企可以采取國有獨資形式,具備條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還可以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
在促進發展上,商業類國企要加大重組整合力度和研發投入,加快科技和管理創新步伐,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
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要支持和鼓勵發展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優化國有資本投向,推動國有產權流轉,及時處置低效、無效及不良資產,提高競爭力;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要合理確定主業范圍,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加大國有資本投入。
公益類國企則要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嚴格限定主業范圍,加強主業管理。
在監管制度上,商業類國企要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提高國有資本回報、規范國有資本運作、維護國有資本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公益類國企則重點監管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需接受社會監督。
在定責考核上,商業類國企要制定差異化考核標準,其中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主要考核經營業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競爭力。公益類國企重點考核成本控制、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中要引入社會評價。
意見明確,國企功能定位和類別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結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和作用,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適時調整。(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