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信陽訊 他是一名支書,但他更是一名電工,他把做電工,與做鄉親們的支書都做到了那么極致……他就是楊宏輝,河南信陽供電公司董家河供電所黃龍寺電工班班長。
人們都說楊宏輝有幾個萬萬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科班畜牧養殖專業畢業生變成了電工
事情要回溯到老楊還是小楊的時候。那時他還是一枚中專剛畢業的小鮮肉,學的是畜牧養殖專業。那時在村民眼中,他是個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一些連老獸醫都治不好的牛病和豬病,他一針下去就藥到病除。
當個獸醫多吃香啊,可是——
這年冬天,他的家鄉終于通電了。但在挑選村電工時,鄉電管站犯了難,想找個年輕有文化的真不容易。最后,還是當村支書的父親讓楊宏輝挑起這副重擔。聰明好學的楊宏輝跟著老師傅,很快就學會了電工知識,成為一名合格的電工。
上崗之初,還是村民集資辦電,電工安裝接電是要收施工費的。雖然楊宏輝自己也很窮,但他沒收一分錢。村民過意不去,每次看到他時,總要拉著他進屋,煮上一碗荷包蛋感謝他。后來,他特意錯開午飯點見大家,在工具包里備上兩包方便面,等過了飯點再去抄表收費。在相互體諒中,楊宏輝和村民們積蓄起濃濃的情意。
2004年春節期間,黃龍寺遭遇多年不遇的雨雪冰凍天氣,多處發生倒桿斷線。冰雪封死進山的路,供電所的援兵難以支援。山里的搶修只能靠他和其他兩個同事臥冰爬雪。當時,村民看到搶修太過艱難,特意告訴他們等天氣好轉后再修也不遲。楊宏輝卻說:“大過年的,沒個亮多不好。”當他們搶修完最后一處斷線時,已是除夕下午6點。憑著這種為老鄉服務的真心,當電工25年,他從無投訴。
看看同事怎么說……
第二個沒想到:當家長,兒子出生不在場
1994年7月9日,妻子住進村醫療室待產。平時忙碌的楊宏輝也下定決心盡量陪伴妻子。但是到下午5點時,村民曹秋良找到他,想盡快安裝用電。看到妻子暫時還未有生產的跡像,楊宏輝歉意地“征求”妻子的意見:“要不我快去快回?”
果然,兒子沒有等他
誰知這一干就到晚上七點半,等到他趕回醫療室時,發現兒子已躺在妻子枕邊甜甜地熟睡。“這么快就生了呀!”楊宏輝有些愧疚。“要不等你回來再生?”妻子有些生氣。
實際上,在妻子眼中,楊宏輝是個聰明能干、極具責任心的好男人。剛開始,她看到楊宏輝早出晚歸,貼錢貼工夫也頗有微詞。后來,心地善良的她后來發現,丈夫干的都是幫人難濟人困的好事,特別是聽到別人人前背后夸楊宏輝,她心里也挺自豪:“男人不能老貓在家里,得有所作為,為大伙辦點事才有價值。”每天,楊宏輝早上5點起來,天黑才回來。這么多年,妻子已適應了他的不顧家。
母親眼中的他……
第三個沒想到:當選村主任卻不知情
2001年3月,在該村村委會主任選舉中,3名候選人都落選。在1000多張選票中,楊宏輝竟得到900多票。村民就認定他了:“這么好的電工,絕對是個好主任!”他毫不知情,當時并不在會場,是正在清理電工工具準備去檢查線路時,被緊急通知到會場發表當選講話。2002年6月,他又當選村支書
果然,他沒有讓鄉親們失望
當時,居住在山上的茶農要想賣茶葉,須徒步9千米到黃龍寺村小街道上抱著賣(街道狹窄,無法擺攤)。由于客源少,成茶也只賣到每公斤50元左右。新官上任,楊宏輝也燒了三把火:一是組織大家修一條石子路,直通山上;二是建立了茶葉交易市場;三是將街道延長一倍,并擴寬。交易市場建成后,附近的4個村,還有鄰近的湖北省茶農也在此交易,吸引大批客商,茶葉價格猛增。茶農收入增加了,種植面積擴大了,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現在,春茶每公斤賣到2000元左右,還供不應求。
但是,他還是要回來當電工
2004年,他看到茶產業的發展走上正軌了,為了安心地當好電工、專心謀劃將電線架到山頂,就辭去了村支書工作。2006年,在供電公司的支持下,電線終于架到山頂、茶農終于可以用上炒茶機,擺脫了繁重的手工炒茶勞作。
老鄉嘴中的他……
雖然沒在村支兩委任職,但他仍心系全村發展。隨著茶葉交易和茶鄉旅游的發展,原來的石子路已滿足不了需求。2011年,他又開始策劃將石子路改為水泥路,跑項目爭取資金200萬元,又協調茶山流轉企業出資修路。在流轉企業資金沒到位的情況下,他以自家茶基地作抵,貸款450萬元先行修路,每月背負5萬元的利息。去年3月份,這條路正式動工,現在接近完工,解決了9個村民組的交通問題。現在,直接到茶山買茶和到茶鄉旅游的人絡繹不絕。
第四個沒想到:再次出山任支書,又再次辭任
考慮到黃龍寺村的進一步發展,董家河鎮黨委想讓楊宏輝再次出山,出任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他以山區保電任務重、當電工同樣可服務群眾等理由多次婉拒,致使該村村支兩委換屆遲遲未進行。鎮領導后來又找到他多個朋友做他思想工作才做通。上午他同意參選,下午換屆會就召開。眾望所歸,44名黨員投票,他得了42票。
他帶著全村人都“滿倉”
“我出生時家里很窮,奶奶就為我起了個乳名‘滿倉’,夢想以后有飯吃。作為村官,我有責任讓全村人的‘糧倉’都裝滿。”
再次上任,他除了加緊修路、擴大茶葉市場,引進油茶加工企業,又把目光放到“大美茶鄉”建設上。該村是“信陽水缸”南灣湖水源地,無論是保護水源地還是自身發展,保護環境都是第一要務。于是,他在村里修建兩個公共廁所,自費建設一個垃圾分類處理場,增容垃圾箱,聘用兩名保潔員隨時清理,打掃衛生,保持村里的整潔。他堅信,三到五年,山青水秀的黃龍寺村將成為旅游熱點。
近期,信陽供電公司正在推進農電用工人員職業化工作,這意味著楊宏輝必須做出選擇。他沒有多想,又一次毅然放棄了村支書工作,選擇做專職電工,在他熱愛的電力事業中為民服務。
當許多人不理解楊宏輝時,他會說出父親走前的叮囑。
父親從17歲就開始在村支兩委工作,直到1995年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一心一意為民服務,安守貧困。父親走時只有55歲。父親平時對他要求嚴,很少和他深入交流。但在去世前一天的深夜,父親切開一個大西瓜,坐在門口等待維修的兒子回來,叮囑他兩句話:一要感恩。若別人給過你一粒芝麻,你就要還別人一個西瓜,若無力還西瓜,你就永遠記住欠別人一粒芝麻;二要友善待人——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若不是存心害你的人,你就要友善對待,能幫就幫。(甘仁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