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當時的清政府被迫簽定辱國喪權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給日本。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這半個多世紀期間,日本不斷擴大在華侵略行為,妄圖消滅中國。面對外族入侵,中華民族沒有屈服,盧溝橋的槍聲驚醒了東方沉睡之獅。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之間、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拋棄前嫌,一致對外。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中華民族終于把日寇驅逐于國門之外,避免了亡國滅種悲劇的發生。 為紀念抗戰,讓國人銘記這段歷史,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新中國成立后,截止抗戰勝利60周年,先后發行了五套有關抗戰題材的郵票。
紀16《抗日戰爭十五周年紀念》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套有關抗戰題材的郵票。該套郵票發行于1952年7月7日,正逢“盧溝橋事變”爆發十五年紀念。這套郵票一共4枚,分別是“盧溝橋風云”“平型關勝利”“歡送新四軍抗日”“領袖策劃反攻”,發行量800萬套。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北平尋找,被中國軍隊拒絕。日軍借此機會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分別改編為“中國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在以毛澤東為領導核心的領導下,在敵后和正面戰場開展抗日活動。1937年中旬,日軍占領大同后,進逼太原。林彪率領八路軍115師3個團兵力冒雨設伏于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經過一天的激烈戰斗,八路軍共擊斃日軍第五師團10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65年發行的紀115《抗戰勝利二十周年》郵票共四枚,分別為“毛主席在著作”、“八路軍東渡黃河”、“人民戰爭勝利”、“光榮參軍”,1985年發行的J117《抗戰勝利4周年》郵票共二枚,分別為“盧溝橋抗日”和“戰斗在長城內外”,這兩套郵票主要反映的是“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民眾進行抗日活動。
1995年9月3日發行1995-17“抗戰勝利50周年”郵票多達8枚,分別為“七七戰火”、“臺兒莊大捷”、“百團大戰”、“敵后游擊戰”、“芒友會師”、“華僑捐獻”、“臺灣光復”、“偉大勝利”。該套郵票是新中國發行的第一套有關抗戰題材的大套票,與前三套抗戰題材郵票相比,這套郵票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國內戰場和國外戰場等多方位對抗戰進行介紹。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占領南京、濟南后,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第五戰區在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仵德厚、田鎮南、關麟征、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名將指揮下,在臺兒莊殲滅日軍1萬余人。它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兇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余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
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斗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1943年8月,魁北克國際會議決定向緬北日軍發動進攻,軍事行動由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承擔。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副總指揮鄭洞國。10月下旬,中國駐印軍向緬北進行反攻。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由云南向怒江以西日軍反攻。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緬甸芒友會師,中印緬公路完全打通。在歷時一年半的作戰中,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全殲日軍兩個師團,重創兩個師團,日軍陣亡31000余人,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也達4萬余人。
“抗戰勝利60周年”紀念,該套郵票由4枚郵票和1枚小型張組成,郵票前2枚“全民抗戰”、“中流砥柱”以國內抗日戰爭為主題,后2枚“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內容,把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聯系在了一起。
五套抗戰題材郵票雖不是珍貴,市面上也很常見,但它反映的抗戰史實,值得我們去記憶,值得我們去珍藏。
這五套抗戰郵票,將于9月7日上午9點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全國集郵巡展隆重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