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商丘訊(記者 曾巖 通訊員 白鵬 吳國歌)邁入這方土地,首先讓人感受到的是這里濃郁的鄉土氣息、良好的生態環境。高效農業生產大棚里的西紅柿長勢良好;千畝葡萄園里串串果實綴滿枝頭;面粉廠生產車間里一片繁忙……這就是包公廟鄉,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
包公廟鄉位于睢陽區最南部,距商丘古城40余公里,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屬于睢陽、鹿邑、柘城三縣(區)交界處,東臨105國道,大沙河縱穿南北。全鄉總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畝,轄20個行政村,4萬余人。
據該鄉黨委書記李傳杰介紹:依托大沙河優勢自然資源和文化為主體的生態旅游,是包公廟鄉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個亮點。為了積極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大力發展綠色養殖業、特色種植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我們扶持和幫助了農業龍頭企業——商丘市鑫山牧業,形成了飼料生產加工、生豬繁育、屠宰加工、冷鮮肉直銷、有機肥生產加工等一條龍生產模式,使之實現了自產自銷,創出了自己的品牌。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成立了商丘市第一個家庭農場——鑫廣生態農場,實現了生態養殖、生態種植良性循環發展的結合。
睢陽區近兩年提出了“以古城為龍頭,以火文化、商文化為兩翼,以大沙河、古宋河生態旅游為后發動力”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大沙河水面寬闊,兩岸環境優美。包公廟鄉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大沙河鄉村生態文化旅游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3.2億元,占地300畝,以大沙河自然景觀為載體,建立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安家居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生態旅游區。
在大沙河景區,大沙河紅旗一閘的不遠處是依托商文化興建的帝妃六苑和溫泉設施。看著眼前欣欣向榮的景象,該鄉鄉長劉新化告訴記者:包公廟鄉以生態農業為基點的大沙河旅游景區,將傾力打造一個集紅提葡萄和綠色蔬菜采摘、生態農家餐飲、鄉間小住、蓮藕觀光、水上樂園、休閑娛樂、包公文化展示等于一體的鄉村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真正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得到有機結合。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為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進一步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釋放農業的潛力,商丘市鑫山種豬繁育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趙師弘牽頭率先成立了鑫廣家庭農場。這是我市首家生態循環農業的家庭農場,集種養一體化,加工、服務、銷售“一條龍”,將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機統一起來。該農場位于該鄉和宋集鎮的接合部。因當地屬暖溫帶氣候,四季分明,降水、熱量、光照充足,土層肥厚,地下水位淺,是糧食主產區。加上位置優越,勞動力資源較豐富,農戶市場經濟意識和科技致富意識較強,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的積極性高,這些對農場建設都是十分有利的。在農場的葡萄園里、蓮藕池畔,農場董事長趙師弘頗為自豪地為我們講述了他的綠色莊園:“養豬場里的廢水經過處理變成了葡萄園里的有機肥,剩余的就制成沼氣,然后排到蓮藕池里,真正實現了綠色養殖無污染,還帶動了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解放,可謂是一舉三得啊!”,
為做好民生工程,包公廟鄉采取了一系列惠民舉措。投資3200多萬元建立了自來水廠,切實解決了群眾安全用水問題。此外,該鄉還積極實施危房改造和社區建設工程,建成了一個集服務中心、衛生室、敬老院、學校、文化活動室和文化廣場等于一體的安邦社區。
回望發展歷程,無論是高效農業還是生態旅游,包公廟鄉都展現了美好發展勢頭。展望未來前景,正在傾力打造自然生態之鄉、魅力文化名鄉的包公廟鄉將會書寫更新、更美的新篇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