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古琴家李雙序
映象網商丘訊(記者 曾巖 胡倩)唐朝謝邈在《謝人惠琴材》云:風撼桐絲帶月明,羽人乘醉截秋聲。七弦妙制饒仙品 ,三尺良材稱道情。池小未開春浪泛,岳低猶欠暮云生。何因乞與元中術,臨化無妨膝上橫。從謝邈的詩我們可以看出琴的大致尺寸是“三尺良才”。《斷琴記》云:琴身長三尺六寸,宋代石汝礪的《碧落子斫琴法》中琴長三尺六寸五即換算到現在的尺寸為123.7cm。那么琴的尺寸到底是三尺還是三尺六寸,還是三尺六寸五,三尺六寸六分哪?可見自古以來琴制的尺寸并不完全統一,雖然有所相差,但有效弦長(岳山到龍齦111cm)是統一的。一張制作精良的琴無論從品形到音色都需具備各種美學因素。品形要端莊,不能有匠氣。舉之則輕,擊之則松,折之則脆,撫之則滑謂之四善,音色更要追求具備九德中的圓,潤,松,透,古,奇,靜,芳。
中國古代文人見山詠志,遇水生情,中國的長江大河一般都是發源于高山,試想我們姑且把琴弦看做是從岳山發源的流水往下經過了”龍齦“圍繞在”雁足“之上,雁足坐落在龍池和鳳沼之間,琴腹是通空又和”承露“(承接雨露之意)”軫池“相通,經過弦眼和上面的岳山相連構成一個循環,從而追求撥動琴弦想法使聲音通過岳山和龍齦的的傳導促使面板和底板在短時間內進行腔體有規則的整體震動,這樣的制作理念就能使散音宏大久遠有鐘鼓之聲的渾厚感,而每一個泛音點能夠輕盈清越,就像一滴水一樣清,透,潤,圓圓的甚至帶著尾巴。七條弦的按音音色統一,沉著堅實且賦予變化,通過”納音“的環繞聲音在琴腹中往復回蕩,生生不息,綿延不絕!這樣的聲音厚重蒼古才能使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和藝術張力!
1.【選材】
相傳伏羲削桐為琴,《詩經》曰:倚桐梓漆,爰伐琴瑟。就指出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用來制作琴和瑟,就理論而言桐木(屬陽)密度疏松利于發音,所以用來作面。梓木(屬陰)密度堅實,有利于聲音的反射所以用來作底。《洞天清錄集》擇琴底云:“面以取聲,底能匱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所以用堅硬木質作底是非常合理的。那么如何選得一塊好的桐木作面?《琴賦》云: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岡。披重壤以誕載兮,參辰極而高驤。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嵇康提出了對桐木以蒼老,吸取日月精華為良才。而桐木又有梧桐和青桐之分,《碧落子斫琴法》載:梧桐又分五種,第一,黃砂桐,(色邊黃邊白,半紫半赤,柔而重,堅而不剛)第二,紫砂桐,(色或純黃純白,紋柳細而不亂,雖硬不頑,輕而不虛)第三,白砂桐,第四,空心桐,第五,厚皮桐。只有黃砂桐和紫砂桐兩者適宜斫琴,后者并不具備!面板必須取向陽面,根節聲悶,上節聲虛,只有中間符合斫琴。那么如何斷定面板為向陽或者陰?近代琴家裴金寶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辨別方法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入水法,仰者為陽覆者為陰。水濕法,吸水多者為陰少者為陽。吹晾法,先干者為陽后干者為陰。觀色法:淺者為陽,深者為陰。聞氣法:輕者為陽重者為陰。嘗味法:淡者為陽濃者為陰。那么是不是每一張琴都必須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那?而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很多良琴也并不盡然。楸木,白木,杉木,就是不錯的選擇,杉木和桐木一樣具備密度疏松切紋路順直的優點。而具體選擇符合斫琴面板的方法則是選擇干燥的,密度要疏松能用指甲按下去最好,斫制前把選好的面板和底板放在開水爐中蒸煮,待其木材內原有的油脂成分出掉之后再進行烘干或者自然晾干。叩聲要清不能悶而渾濁,不選紋路不通或者有疤節之材。可用年輪的辨別方法進行推敲!一般多選用年代久遠的老家具,老房梁等下料。斫良琴選材極為關鍵,難怪唐代雷氏云:擇良材,用深意,五百年,有正音!
2.【繪式樣圖紙】
古琴式樣很多,有四五十種款式之多,最為常見的為伏羲氏,中尼式,正和式,落霞式,蕉葉式等。不同的式樣只是在琴頸和腰處進行線條改變,選擇自己要做的樣式進行設計構圖,以伏羲式為例全長123,7cm頸至肩21.3cm 頸中間闊13.5cm 上腰在岳山至龍齦之間八徽1.7cm 下腰在是二徽1.7cm 等等。 把設計好的樣式放在理想的材料上用鋸子或木工鋸鋸出,也可以做出模板日后直接放在面材上用記號筆繪出亦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