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映象網三門峽訊(記者 王俊生 盧盼盼) “五一”小長假已經結束,這個假期多地迎來旅游小高峰,平日里辛苦的勞動者們紛紛開啟度假模式。不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卻有點“大煞風景”。例如:在植物上刻字、拉著花照相、在花臺石階上行走,隨手亂扔垃圾等等。以上所說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只是這個“五一”小長假的“微縮景觀”。
(圖片來源網絡)
游客不文明行為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每到黃金周、小長假,各種不文明旅游現象的盤點幾乎成了媒體的“招牌動作”。隨著旅游業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消費的浪潮中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不但會給旅游景點造成危害,還會給其他游客帶來視覺、聽覺污染,影響心情。另外,成年人在旅行過程中不文明的行為,還會給孩子們帶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倡導文明旅游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一項重要舉措。
2015年4月,國家旅游局依法公布實施了《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工作同時開展。該辦法明確規定,游客“違反旅游目的地社會風俗、民族生活習慣”和“損毀、破壞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跡”等六類不文明行為將被拉入黑名單,全國“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信息由省級旅游主管部門報送,或通過媒體報道和社會舉報等渠道采集。
這種游客“黑名單”制度,就是國家大力懲治不文明旅游行為的一個有力的開端。然而這一制度意在發揮震懾作用,但缺乏相應處罰措施,約束力不強。所以,制度的真正落地還需要有關部門的嚴格執法以及旅游業全行業的整體行動。
一是立法促進公民文明素質教育。需要制訂一部專門的公民文明素質教育法規,讓主流的文明思想和正能量成為公民文明素質的主要內容,并通過立法提倡文明禮儀。
二是職能部門要加強引導和管理。與旅游業有關的部門,必須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加強旅游環境的監督檢查,使社會大眾對旅游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有正確的認識,讓文明出游已成為一種習慣和常態。
三是旅游景區要采取有效措施。景區管理部門要重視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并其進行引導和管理,多方面采取措施在旅游景區內造就一種保護環境和景觀、遵守游覽規范的良好氛圍, 使游客意識到旅游景區對其文明行為的期待, 從而約束不文明的旅游行為。
四是導游要發揮監督作用。帶隊導游可對游客的行為起到直接的示范、監督和制約作用。導游除了個人要堅守文明誠信之外,應鼓勵游客表現出對景區環境負責的行為, 對游客進行文明旅游行為指導,預防和制止其不文明行為。
五是“重罰之下必有秩序”。對游客不文明行為,必須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把那些不文明游客列入全國統一的“互聯網+”信用評價聯動監管懲戒機制“黑名單”電子檔案數據庫中,嚴重者從此不得進入旅游景區。
除此之外,更應對廣大民眾在道德方面加強教育和引導才是清除不文明旅游的長遠之計。一方面將文明旅游教育納入現行的教育體系之中,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從娃娃抓起,將文明出行的觀念扎根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中,最終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另一方面是在社會層面加強宣傳力度,通過一些主流媒體的正面報道,對游客行為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從而推動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對于不文明旅游行為互相監督、共同抵制的良好氛圍。
三門峽市某景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景區不文明旅游的現象越來越少,好的風氣也越來越多。在此呼吁大家開心出游的同時,請不要忘記讓文明相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