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平頂山訊(記者 王紹偉)“多虧了劉支書和村里的互助資金,讓我有了錢買牛。”10月28日上午,在葉縣常村鎮西劉莊村地頭,村民李保國看著正在吃草的母牛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李保國介紹,他曾是村里的貧困戶,今年已經57歲,外出打工年齡大,且上有老下有小的,這幾年利用村里的互助資金養母牛,靠賣小牛不僅還上了互助社的資金,而且又掙了錢多買了兩頭母牛。
劉隨伸是葉縣常村鎮西劉莊村黨支部書記,1990年高中畢業后回村擔任該村會計。由于工作積極,被吸收入黨組織,1998年起任西劉莊村黨支部書記。
西劉莊村位于葉縣西南老青山腳下,轄6個自然村,7個村民組,225戶,原是個不起眼的貧困小山村。由于海拔較高,地質結構復雜,水源奇缺,曾經流傳著“吃水貴如油,一提水字就發愁”的順口溜。劉隨伸任西劉村支部書記后,首先考慮的就是要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他動員村民在院里修建水窖,儲存雨水。同時,他不斷到縣水利部門申請水利項目。終于在2014年打了多眼深水井,水質、水源良好,讓全村群眾用上了自來水。
水是解決了,可劉隨伸又想為村民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他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為全村安裝了45盞太陽能路燈。2002年,結合縣、鄉“村村通”項目,他帶領鄉親自愿投工投勞,終于修通了5公里長的主干道。2008年,又修通了5公里的支干道,把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村民家門口。另外,還建設了7間村衛生室,配備了醫療設備,改善了村民的就醫條件。
如今,西劉莊村的水、電、路通了,脫貧致富之門也就打開了,西劉莊村人有養牛、羊的傳統,幾乎家家戶戶都搞養殖。
大力發展畜牧業成了村里的致富門路。發展項目精心謀劃好以后,接著便是項目資金。劉隨伸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縣扶貧辦聽說國家“貧困資金互助社”模式后,就主動請纓率先要求在該村實施,經過該方努力,“貧困資金互助社”終于在西劉莊村落地。兼任互助社理事長,親自監管這筆來之不易的發展資金,嚴格按照互助社的章程,按照貧困優先周轉使用。
近十年來,西劉莊村累計發放互助金480余萬元,村民運用這部分資金發展項目,一部分貧困戶率先走上致富路。也使互助社的本金擴大,該村貧困資金互助社持續正常運轉,為國家扶貧辦此項目的普及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被稱為“葉縣模式”。
像李保國這樣在劉隨伸的帶領下,靠養殖致富的貧困戶全村還有很多。
就在發展養殖的同時,劉隨伸又計劃利用荒山面積大的優勢,鼓勵村民發展小雜果。目前,該村已栽種黑桃500余畝,美國黑李100余畝,皂角樹150畝,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今年正月初八,我有病住在縣人民醫院,他擦屎擦尿,親自護理,就像親兒子一樣,”姜文點老人流著淚說。
村民們富了,如何讓村上的孤寡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是劉隨伸掛在心上的一件事。通過競選,劉隨伸當上了西劉莊敬老院院長。
西劉莊村敬老院,在劉隨伸的管理下,整潔有序,井井有條。他視老人如父母,有老人因病住院,他更是到醫院細心照顧。
據了解,劉隨伸先后獲得省級扶貧開發先進個人、連續6年被評為縣“優秀敬老院院長”、葉縣第二屆“十大孝星”;敬老院也被授予“市級文明敬老院”、縣“模范敬老院”等榮譽稱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