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劉陽 袁永強) 第三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50名,河南省兩名,宛城區科技局長陳增喜躋身其中。
他,從事農業科技工作35年,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4萬多件,建立現代農業項目20多個,促進農民增收1.2億元。 雖然榮獲高級農藝師、河南省科技服務優秀專家、863項目先進個人、星火計劃先進個人、農村科普宣傳先進個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殊榮,卻毅然闊步行走于田間——
1820個雙休日,田間地頭度過。
春暖花開。
3月4日,陳增喜應邀來到宛城區漢冢鄉友融大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咱們今天一塊地一塊地看,解決當前這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到達目的地后,陳增喜徑直走進田間。
在今年新種植的艾草地,陳增喜觀察艾苗發芽情況時脫口而出:“你看看,種的深了,這苗出的可難了。”話語中略帶些許心疼,短短一句話,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情感,卻是他從業35年來對土地、對苗木的熱愛,對農業發展的責任和熱情。雖是看長勢,卻不忘告訴經營者什么時候割艾、怎么割。
“這里套種花生,增大經濟效益。”“這種草要割,里面含有青蒿素。”……每到一處,陳增喜都一絲不茍,明確指出存在問題、解決辦法和發展方向。整整一個上午,一直在田間行走,沒顧上喝一口水,沒說一聲累。
下午14時許,陳增喜又到高廟鄉,在蓮藕種植處、艾草地等處實地考察,開始著手為該鄉產業規劃作指導。“蓮藕種植水處理是關鍵,艾草是咱們南陽的特色,也是仲景文化,咱們要發展和傳承。”初步的規劃藍圖,陳增喜已了然于胸。
晚上回到家,已20時許,萬家燈火時。
這,只是陳增喜1982年從事農業科技工作以來星期六的一個縮影,35年1820個周六、周日,他都在田間地頭度過,無私奉獻。
手把手幫扶,帶上三件“寶貝”
“咱家就是農村的,我就是想把農村的事干好,通過科技和創新,讓農民富起來,讓土地富起來。”為了理想,陳增喜竭盡全力。
35年,下鄉授課、手把手地教技術、解疑答難、調整產業結構,幾乎是哪里需要他就出現在哪里,雨雪無阻,從未失約。
白河鎮龍王廟村村民杜思顯種植了9畝葡萄,不僅病蟲害頻發還滯銷,給陳增喜打電話后,他親自帶杜思顯去西峽獼猴桃研究所篩選品種,手把手教他用抗旱保水的有機肥來改良土壤,2013年達到豐果期,采摘獼猴桃2500余公斤;冒雪到紅泥灣鎮裴莊村傳授麥、菜、棉套種技術,直到下午2點才吃飯,手被凍腫拿不住筷子;溧河鄉蘇莊自然村一姓張的農民生活拮據,陳增喜得知后拿錢購買肉絲瓜和包菜種子,手把手傳授技術,幫這家走上致富路。這些手把手的幫扶不計期數,農民們親切地稱他“田間主席”、“科普局長”、“田間局長”。
無論走到哪里,陳增喜總是帶著三件“寶貝”:小鏟子、鋼卷尺和塑料袋。小鏟子便于起土,鋼卷尺用來測量作物生長數據,保鮮袋用來裝樣品、標本,還可以套在腳上雨天里下地。
35年無怨無悔,為農辛苦為農甜
35年來,陳增喜融入科技助農富農的事業,開拓創新無怨無悔。
為挑選到適合南陽種植的優質水稻和小麥品種,他一年內七赴外地考種,在農戶家中一住就是個把月;為精選艾草種植品種,陳增喜到山上挖艾,對我市50個艾品種進行篩選;為發展艾產業,傳承弘揚仲景文化,他收集全國論文,多次到中國醫科大學請教。
陳增喜發現果樹+沼氣渣改沙固土的辦法,使沙土變為良田,40多公里的白河灘成了四季有果的生態農業觀光基地;將天冠集團生產乙醇的廢品“面醬糟”進行改良,使其成為上佳的飼料原料,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指導農業生產中,“倒算法”、“支部+協會+黨群信用聯合體”、“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方法,已在全省農業生產中應用。
“釀得百花成蜜后,為農辛苦為農甜,我情愿。”陳增喜說,他是農民的兒子,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