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石雪帆 高帆 周彥波) 2月3日一大早,鄒會保就扛著鋤頭出門了。“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兒個立春,我得趕緊去基地上工了!”說起“基地”,鄒會保止不住地笑。
鄒會保是淅川縣九重鎮鄒樓村農民,他口中的“基地”是村里的軟籽石榴產業扶貧基地。這個扶貧基地使周邊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帶動了鄒樓、曾崗兩村20戶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今年春節,鄒會保從扶貧基地領到工資和年底分紅后,給家里人添置了新衣服,買了液晶電視,一家人心里美滋滋的。
“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鄒會保告訴記者,自己腿腳不好,無法干重活,妻子和母親都有病,兩個孩子要上學。以前每逢年關,總是發愁沒錢過年。這兩年縣里搞生態產業扶貧,村里順勢建起了軟籽石榴產業扶貧基地,自家的四五畝地租出去有租金和分紅,鎮干部還幫自己和妻子在基地里謀一份差事,一年能掙兩三萬元。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水源區,如何才能既保護水質又幫助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該縣把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使之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鄒樓村2015年開始發展軟籽石榴產業,現已經有600多畝軟籽石榴見效益,年產石榴10萬斤,平均一斤能賣到10元以上。如今,村里還計劃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目前淅川已發展軟籽石榴3.5萬畝,薄殼核桃、金銀花、大櫻桃等生態產業也不斷發展。該縣采取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承包自營等方式,爭取讓每個貧困戶選擇適合自己的脫貧方式。截至2016年底,全縣已有1.4萬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