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趙地) 在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鎮趙堂村,鄉親們做掃帚有四五十年的歷史,正在忙碌的趙堂村村民許大叔說:“今年66了,下學了以后都開始做掃帚,這個手藝是自己莊上的老人們都會做,以前莊上周圍種的都是竹子,現在竹子沒有了,都是從外地進的。”
這位許大叔告訴我們,現在村里的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外出務工了,剩余的勞動力大多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或是需要照看家而出不去的人,像他這樣在家門口做些手藝活又不耽誤農活的村民大有人在,這其中許天慶大哥就是發起大家做農閑經濟的發起人,許天慶:“收了秋以后就是農閑時間,就一直做到開始收麥,就不干了。”
今年49歲的許天慶大哥做掃帚有二十多年了,早些年都是許大哥自己做,做好了以后拿到市場上去賣,后來許大哥發現,村里大家都是各賣各的,零敲碎打,形不成規模,而且質量差別也很大,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有些村民還會相互壓價,如果能把大家的掃帚集中到一起統一銷售,不僅能搞批發把掃帚賣到那些大單位去,還能讓大家不用辛苦趕集,坐在家里就把掃帚賣掉。“大概你這一天能出個多少把?”“村民:一天就是個五六百把吧。”“一天能發個多少錢?”“一天五六十塊錢。”村民與記者拉起了家常。
現在村里有十多個村民都跟著許大哥干,愿意幫忙的許大哥就按天發工錢,需要出售掃帚許大哥幫大家聯系統一出售。許天慶說:“做出來就賣完了,沒有存貨的現象。記者:一個掃帚的成本價是多少?許:現在都是六七塊一個,出售價是九塊、十塊,一般一把就是兩塊錢的利潤,一年能賺個四五萬塊錢。”雖然掙得不算太多,一邊種地一邊做這個副業還能補貼家用,對許大哥來說已經很滿足了,許大哥說現在還不是最忙的時候,到過完春節,訂單就不斷,那時候就得二十來個人加班加點的忙活,許大哥笑著說,雖然辛苦,但是能掙錢,大家還是很愿意跟著他干的。
足不出戶就能賺錢,還能照顧一家老小, 真是不能小看了這小小的掃帚,許大哥帶領相親們在農閑時節,用勤勞的雙手砸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