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刁良梓 金永勝 杜婧娟) 近年來,淅川吸引各類急需緊缺人才達968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外國專家17人,博士52人,研究生、副高以上職稱人才340人。回歸企業549個,其中億元以上規模企業86個,千萬以上企業149個,入駐項目涉及生態種植業、加工業、機械制造等,總投資600多億元,帶動3萬余人就業。就以上情況,記者采訪了淅川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稚。
記者:近幾年,淅川以“京淅合作”為切入點,如何推動人才戰略?
王稚:京淅合作是淅川人才工作的“磁力場”。2015年,淅川率先在北京設立對口協作辦公室駐京聯絡處,與北京朝陽區達成對口結對區縣。通過高層互訪、干部交流、人才培養等進行深層交流,我們每年選派20名醫療骨干赴北京交流培訓,目前接受培訓人才達200余人。與此同時,北京朝陽電氣工程學校幫助南陽信息工程學校開設制冷、智能樓宇等新興專業,為淅川培養了一大批市場急需的技術人才。目前,淅川的鄉鎮街道和朝陽區高碑店、朝外等17個街鄉全部簽訂了結對合作協議,各種專業人才互通有無,將極大助力淅川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淅川作為南水北調水源地,生態綠色農業轉型發展需要大量農業人才,北京又是人才高地,與北京牽手,好似就是“天作之合”。
王稚:青山綠水,是大自然賦予淅川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此為契機,通過與北京朝陽區的合作,北京免費對淅川的軟籽石榴、薄皮核桃、香菇等進行有機認證,這些農產品直接送到北京各大超市。淅川已被評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這離不開北京農業專家多次到淅川的專業指導,這就是京津人才反哺渠首產生的效應。2016年4月14日到5月18日,弘揚移民精神、深化京淅協作宣傳月活動在北京舉行,聆聽報告的北京市民超過10萬人次。活動期間,共達成生態發展、旅游開發、電子商務、民生援建等方面的項目119個,投資額達134億元。
記者:搭乘“京淅合作”的快車,淅川現有產業鏈不斷延伸、拓展,最終將形成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局面。
王稚:是的。依托“京淅合作”,精準引智引才,用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淅川圍繞汽車零部件加工、農副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主導產業,政府和企業提供資金,以“京淅合作”為依托,引進北京福田、現代、北汽等公司與淅川汽配企業合作,達成配套供貨意向。今年,北京萬瑞思創科科技有限公司與淅川減震器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協議,通過人才、技術幫扶淅川汽配產品升級改造。目前,淅川減震器公司設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和河南省博士后研發基地,發展成為生產高端汽車、高速列車及城市軌道列車減震器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帶動林吉特、康卡爾、順隆彈簧、金博橡塑等汽車零部件企業81家,實現行業總產值90億元。
記者:剛剛召開的省十次黨代會提出,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樹立大人才觀,人才工作將步入高速發展軌道,淅川的人才工作有何打算?
王稚:淅川將出臺的“百千萬”工程,即實施百名企業家回歸、千名大學生回流、萬名農民工回鄉,通過親情開路、政策引導、服務推動,形成了人才回歸、資金回流、技術回鄉、企業回遷的良好局面。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