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校園欺凌視頻在網上熱傳。校園暴力問題又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筆者就校園暴力的特點,原因和防范對策,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當前校園暴力事件的特點
(一)低齡化趨勢明顯。據媒體報道統計,校園暴力事件中,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大中專院校占比22.5%。而且“女生暴力”在近年發生事件越來越多。
(二)罪惡程度加大。校園暴力事件已不再是學生間的辱罵行為,摩擦打斗等輕微案件,團伙性暴力事件頻發,施暴手段出現“惡毒”“殘忍”的特點。“網絡暴力”流行,施暴者將施暴過程拍照、錄像,并將其上傳網絡“炫耀”,加劇了受害者的心理創傷。
(三)事件燃點更低。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甚至看不慣對方的形貌、行為就發生欺辱、毆打的行為。據調查顯示,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比例居首,“錢財糾紛”、“情感糾葛”分別占17.5%和15%,另外有7.5%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發。
二、校園暴力出現的原因
(一)暴力文化泛濫。當前社會暴力文化通過大眾傳媒如電影,書刊,網絡游戲等廣泛傳播,形成一種效應場,在暴力的文化氛圍中,一些人通過與暴力文化經常性互動感應,逐步形成犯罪的心理傾向。這些尤其對青少年影響最大,使得青少年不自覺模糊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極易出現行為偏差,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發生。
(二)心理成長不健康。青少年心理發育、心智發展滯后,是非觀念、自我約束能力較差。面對學習壓力、親子關系緊張、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在得不到正確引導、排解的情況下,往往會采取對社會厭煩情緒,從而采取非理性甚至暴力的方式進行宣泄,導致暴力行為甚至犯罪行為。
(三)家庭學校教育失衡。學校過于重視知識教育,輕視法制與規則教育。父母疏于管教,常年外出打工,或父母離異,或是父母有一方甚至雙方有犯罪前科,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發展。家庭、學校不能及時指出問題,導致程度加深。
三、防范對策
(一)凈化社會環境。遏制校園暴力,需要全社會宣揚正確的道德價值體系,給在校學生一個潔凈美好的成長環境。公安、教育等部門要積極開展校園及其周邊的治安環境整頓,對校園周邊的娛樂場所、網吧、文化用品店等進行治理整頓,對違法違規經營場所予以取締。電信及網絡信息管理部門,新聞和廣電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含有暴力、低俗等有害內容及時查處,確保青少年接觸不到越界產品。
(二)加強教育引導。“遏制校園暴力,需讓教育豐潤起來”,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在心智上也有很強的可塑性。對父母、學校而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日常的教育之中,不斷增強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認知觀念和法制觀念,同時不斷提升其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三)加強對“問題少年”的管控和改造。青少年暴力事件,往往有頻發性,如果能“抓早,抓小”,及時糾正,就能將其遏制在萌芽階段。公安機關在日常警務活動中,要加大對校園治安管控的力度。在處理暴力事件時,在懲罰的同時,著重教育、轉變青少年的暴力思想傾向。對重點人員,特別是性格孤僻、人格缺陷、行為反常的人員加強控制管理,并與其父母、所在學校及時溝通,掌握其思想動態,做到處理一起事件,教育一批青少年。
總之,校園暴力是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校園暴力事件的預防控制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共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和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才能為學生營造安全、祥和的學習環境。(寧弘揚)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相關新聞
更多>>